关键词:
民族区域自治
云南
边疆治理
摘要:
民族区域内实行自治,是国家对于民族集中的地区发展执行的一个政策,在少数民族比较多或者比较集中的地方,在服从国家的领导的情况下,在这些地区建立相关的机关或组织,拥有地区的自治权,从而满足各个民族当家作主的一种政治形式。我国的民族自治政策对于民族地区发展和稳定有着显著效果的,也在实践中获取了大量的经验,这也是新时代下坚持自治制度的基本依据。作为我国民族种类和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地区,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生活着汉、彝、白、哈尼、傣、苗等20多个民族。云南是多民族国家的缩影,也是边疆多民族地区的缩影,因此,研究云南民族区域自治是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本文将以云南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发展为角度,以边疆治理的视野作为理论基础,围绕新时期背景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过程中取得的效果,以及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面临的特殊挑战,提出关于如何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云南实践和发展的思考。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云南的产生背景和发展阶段历程进行分析,其实践既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为云南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同时又有利于推动云南边疆治理的发展,强化国家认同、推动民族地区政治一体化进程。在民族区域自治进一步推进的过程中,也体现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边疆治理功能,并且有力地促进了云南边疆地区的发展、安全和稳定。随着发展背景形势的变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云南民族地区也面临着特殊挑战,如民族宗教问题、边疆安全问题、族际权利冲突问题等,再加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本身的长期滞后的因素,都对制度的进一步实施带来新的挑战。结合新时期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提升民族地方现代化治理能力,通过加强国家认同建设、增强族际政治整合能力,并完善健全治理体系,以此来促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云南的进一步完善和实践。这不仅有利于实现云南民族地方的全面发展,还有利于推动西南边疆的治理,更有利于促进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实现国家的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