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思想
地方自治
民主政治
清末民初
摘要:
晚清以来,沧海横流,欧风美雨波及,西方各种政治思潮相继传入中国,对中国政治、社会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地方自治思想作为近现代重要的政治思想,在清末民初得到广泛传播,并且发展为地方自治运动,对近现代中国影响殊深。过去,学术界对清末民初地方自治思想已进行了不少富有成效的研究,但大多基于对重要人物个体思想的评述上,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通过文献梳理,比较研究,将清末民初地方自治思想置于当时危机重重、复杂多变的历史背景下加以系统考察,解读地方自治思想倡导者对地方自治的思想认知、内心期盼,透视知识阶层的思想沧桑,分析其思想旨趣和理论建构,发现其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学术界普遍认为,清末民初地方自治思想是西方的舶来品,与中国古代的地方自治主张和实践不是同一个概念。但是如果从认识发生学来看,近现代中国知识精英之所以欣然接受西方地方自治思想并寄托深切期望,着力推动自治实践,与知识精英思想中潜藏着的对中国传统地方自治思想的认同是密切相关的,因为中国传统的地方自治思想具有一定的合理内核。可以说他们传播西方地方自治思想受到了中国传统地方自治思想的启发,换言之,中国固有的、朴素的地方自治理念和实践是近现代中国知识群体接受并引进西方地方自治思想的触媒。清末民初地方自治思想的产生与当时内忧外患的国情密切相关。在西方,地方自治思想萌生于中世纪,近代以来快速成长,与民主、法治相向而行,最终成为民主政治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代中国,不论是知识精英还是统治阶层,倡导地方自治思想带有非常浓重的实用主义倾向,主要是认为它具有富强国家的功能。知识精英之所以认同地方自治思想,是因为他们认为地方自治作为中国实现民主共和的基础,具有沟通上下、培养人民政治能力和政治责任感、促进国家富强等功能。而清朝统治阶层之所以最后同意地方自治主张和实践,一方面是出于社会压力下的无奈,另一方面是因为认为地方自治具有辅助官治、促进国家富强等功能,同时还能将社会控制延伸到基层。这样的认知充满着工具性的色彩。工具主义自治观也可以合理地解释之后地方自治思想的式微。为了实现地方自治,清末民初朝野各方曾围绕地方自治区域、居民和自治权等要素,地方自治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地方自治监督机构、监督权和监督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索,初步形成了地方自治的制度框架。同时,他们提出从体制改革、发展民权、开启民智三条主要路径推动地方自治的实践发展。其中内容既有取自美英法德日等国的自治制度、思想和经验,也有他们结合中国国情进行的设计和创新。尽管这种制度设计和道路探索还不够成熟,不够完善,但这是对中国传统自治制度的超越,是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的重要创新。清末民初地方自治思想不同程度地付诸实践,在促进地方政治社会变革,扩大政治参与,培养合格公民,变革政治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取得一些成效。但与原初的期望相比,却有巨大的反差,最终经折纬断,理想幻灭。其原因在于当时还缺乏必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历史条件。实现地方自治需要稳定的政治环境,求新求变富有效能的中央政府,一定的经济基础和财政支持,人民具有良好的自治思想和自治能力。考诸清末民初历史,虽然都不同程度上存在有利于社会变革的条件,但基础十分薄弱,既缺乏稳定的政治环境,也缺乏具有权威而又积极有为的现代性政府,既没有稳定足额的财政支持,也缺少具有自治思想和自治能力的国民,地方自治思想还存在先天不足,传统社会中沉淀下来的各种惰性因素亦十分顽强坚韧。因此,无法支撑这样一场空前的政治变革。历史昭示,要推动政治改革,落实民主政治,不仅要科学设计改革方案,更要全面推动政治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