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政治参与
托克维尔
地方自治
摘要:
政治参与作为公民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管理,沟通政治意愿,实现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手段,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上,我国具有强政府弱社会的特征,因此,政治参与一直是作为社会管理和吸纳人才的手段,这种参与可以称之为执政党领导下的统合型政治参与。但随着党执政理念的转型和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发展民主、有序的政治参与已成为社会共识。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已建立了种类比较齐全的政治参与制度,总体上可分为传统型的参与制度和辅助型的参与制度。传统型的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地方自治制度和政党及社团协商制度等;辅助型的有信访制度、听证制度、网络参政制度等。目前在政治参与领域存在的问题如越级上访、网络民意有效性低等问题,多发于一些辅助型的制度当中,这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在舆论的助推下,信访和网络参政等辅助型制度作用被扩张、放大,出现了“纠纷维权上访闹,利益表达网上骂”的行为模式。追本溯源,政治参与的问题是传统型制度渠道的“失灵”和相关法律保障的缺位,导致公民政治参与的需求都集中到参与成本较低的辅助型制度中来,部分制度出现过载情况。所以解决当前政治参与中的问题,核心在于疏通阻碍传统型参与制度渠道的各种消极因素,尊重民主发展的自然规律。托克维尔是19世纪伟大的政治思想家,其代表作《论美国的民主》通过描写美国民主政治的运行,分析得出民主发展的诸多规律备受各国学者的认可。之所以研究美国的民主,是因为在托克维尔眼中,美国已经接近了当时民主制度所能发展的极限。值得一提的是,政治参与在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托克维尔的研究美国民主发展规律的动机,是希望能够以美国的经验指导法国的政治改革,所以在其研究中具有天然的政治移植思想,对我国这样发展民主经验较少的国家来说,具有很强的启示性。本文尝试在《论美国的民主》语境下,通过对托克维尔有关美国政治参与的论述进行整理和归纳,并按照美国政治参与的起源、方式、保障、“活力”四方面因素进行总结,以期形成系统的托克维尔政治参与理论,再通过对照我国政治参与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中国与美国在发展政治参与上的异同,来思考其政治参与理论对我国有哪些启示。本文由五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目的,国外对政治参与研究的演进过程和当前国内研究的现状,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二章阐述托克维尔政治参与理论中美国政治参与的起源和参与方式。首先,政治参与的起源,英裔美国人以一个个自治社会融合形成共和国的建国过程,本身就是一段政治参与的发展史;在民主时代下,需要政治参与来避免个人主义的泛滥,以避免专制的出现。其次,美国政治参与的方式。乡镇自治生活是美国人学习政治参与的起点;公民结社是美国人学习个人联合的学校;公民选举则是美国公民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的高级形式。第三章分析托氏政治参与理论中政治参与的“保障”和“活力”因素。首先,政治参与的“保障”因素。人民主权原则通过各级宪法确立了政治参与的法理基础;清教伦理和戒律约束个人私欲的膨胀和鼓励公民关心和参与公共事务;美国人对于自由的崇尚促使形成了一种参与型政治文化。其次,美国政治参与的“活力”因素。通过对成人的政治教育提高了美国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美国多种社会因素融合而成的政治民情培育了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第四章系统论述和分析我国政治参与的发展历程、存在问题及原因。首先,我国政治参与的发展曾屡经波折,在十五届五中全会后终于迎来快速健康发展的时期。其次,我国政治参与目前存在问题主要是政治参与地区问、阶层间、城乡间的不平衡;以及政治参与主体意识与能力的欠缺和制度化参与渠道不畅通。最后,我国出现种种政治参与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法令与政策缺陷所带来的障碍;以及作为政治参与核心渠道的代议制制度和基层自治制度存在不足。第五章结合托氏政治参与理论对我国发展政治参与的启示。首先,中美关于政治参与各方面因素的对比分析。中美在参与的意义、要求、和主体上很接近;在政治参与的法制化水平、制度化水平、和影响因素上存在较大差异。其次,托氏政治参与理论对我国的具体启示。主要借鉴美国发展民主与政治参与的一些规律性做法,包括完善法律法规;提高参与主体的意识和能力;疏通和健全核心的政治参与制度性渠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