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基层政治参与
南京国民政府
地方自治
农村
地主豪绅
摘要: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农村基层政治参与是在晚清以来基层政治参与的基础上进行的。清末民初的基层政治参与一方面强化了农村基层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激发了民众扩大政治参与的诉求;另一方面伴随着“绅权”的扩张,基层社会处于地方势力的控制之下,中央政府在乡村合法性权威也面临日益严重的挑战。此外,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还面临着复杂的政治情势,包括统治阶级内部的纷争、共产党农村动员的现实压力以及知识阶层呼吁“人权”的舆论压力,为增加其合法性权威资源,南京国民政府宣称放权于民、推行孙中山设计的“三民主义的地方自治”,以重建其中央政府权威、加强乡村社会控制。就理论体系而言,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农村基层政治参与的制度设计较为完善。南京国民政府明确了政治参与主体的资格与权利,并注重农村基层政治参与组织的建构。随着地方自治的推行,农村基层政治参与主体的范围得以扩大、农村基层政治参与的组织得以建立,基层政治参与的合法渠道得以拓宽;农村基层民众的政治参与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政治参与意识有所增强。诚然,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农村基层政治参与有所发展,但也存在严重问题。鉴于绅士阶层在传统社会中发挥着沟通地方官府与乡村社会的功能,在基层政权的建设中,南京国民政府寄希望借助地方公正士绅推行地方自治。然而由于乡村社会缺乏人才,加之农村经济命脉为地主豪绅所垄断,在地方自治事业的推进中,地主豪绅的政治势力得以强化,基层政治参与出现异化,农村基层政治参与逐渐被地主豪绅所把持。地主豪绅不仅垄断基层政治参与的组织、还包办选举,控制其他合法化的利益表达渠道。地主豪绅政治势力的强化阻碍了农村的基层政治参与,使得地方政治环境逐渐恶化,同时也加剧了农民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