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常用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
问题描述:
关键词: 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自治 自治权
摘要: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早期借鉴苏联模式,主张通过"民族自决"组建联邦国家;抗战时期至新中国成立,"民族区域自治"完成了"去联邦"建立"单一制"国家的转变。1982年宪法确立了"国家统一"与"民族区域自治"的双重目标,赋予"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国家机关的地位。厘清"民族区域自治"的几个相关概念,就是明确"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民族自治地方"是部分的"地方自治";"自治权"更多地具有权利属性和功能。
关键词: 民族区域自治 县领导 政权建设 回民 宗教信仰自由 乡级 抗日战争时期 1940年
摘要: 三岔乡原属于固原县管辖,1936年红军西征解放了陇东部分地区后,在甘肃环县曲子镇成立了曲子县。翌年,三岔区成立,下辖四个乡,隶属于曲子县管辖。1940年孟坝解放后在该地成立了镇原县,三岔区遂划归镇原县领导。抗日战争时期,针对陕甘宁边区居住着大量回族群众的特殊情况,我党真诚地尊重回族同胞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支持他们发展自己的民族经济文化和其他各项社会事业。早在1936年5月25日,红军西征前夕,我党就发表了《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对回族人民的宣言》,指出:根据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保护清真寺,保护阿訇;保护回文,发展回民的文化教育,
关键词: 清末新政 徽州 宪政调查 议员选举 地方自治 物产会
摘要: 在清末新政的推行过程中,官绅成为统治阶层倚重的对象,形成'官为主导、绅为辅助'的模式。宪政改革是新政最重要标志,徽州知府刘汝骥对宪政的开展可谓不遗余力,他在宪政调查、安徽咨议局议员选举、推行地方自治、举办物产会等活动中事无巨细,同下属六县的官员、士绅书信往还,严厉督责,从而保证了宪政改革的有效落实。宪政的推行对徽州乡村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民众日常生活出现新生事物,绅权结构发生了变化。
关键词: 民族民主政权 民族民主联合政府 民族杂居区 民族区域自治
摘要: 建国初期,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落后,民族关系复杂,民族矛盾突出。在中央民族访问团的指导下,民族杂居区通过民主协商和选举,建立了近百个民族民主政权。作为向民族区域自治的一种过渡形式,经过5年多的建设,民族民主联合政府逐步发展为"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三位一体,辅之以民族乡、民族镇和民族区的民族区域自治政权体系。
关键词: 民族区域自治 族际整合 国家整合
摘要: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实践相结合,实现了从民族自决和民族自治到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创新和实践转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在机理可以概括为国家一体前提下的区域自治、中央领导下的地方自治、民族平等下的区域自治、民族团结下的民族共治、法律保障和规制下的民族区域自治等五个方面。整体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在机理,全面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当前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现状,决定了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在机理在政治生活和经济实践中的外在效用。
关键词: 台湾民众 闽南移民 民族自治
摘要: 台湾光复以后实行的地方自治是以闽南籍为主的台湾民众长期努力的结果。明郑时期,闽南籍民众随明郑政权收复、开发台湾,形成自治的地方政府。台湾归清以后,闽南籍民众在朱一贵、林爽文等领导下发动反清起义,试图建立汉族在台湾的自治政权。日据时期,闽南籍台湾精英带领台湾民众争取民族自治权利,这些都对台湾光复以后国民党政权实行台湾地方自治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 制度优势 国家机构 公民权利 人民 权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人大常委会工作 民主集中制原则
摘要: 如何发挥制度的优势,一直是我们热议的话题。在2013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强调要发挥"三个优势":即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政治优势,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制度优势,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体制优势,引起了与会代表、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等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和讨论[1]。
关键词: 不成文宪法 违宪审查 议会至上
摘要: 一直以来,英国的不成文宪法和议会至上的宪政模式使其被人们认为不可能建立起违宪审查制度。但随着英国宪政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宪法、法治、人权等概念及其本质的深入探索研究,英国逐渐形成了议会审查和法院审查并行的违宪审查制度。
关键词: 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完善 国家发展
摘要: 我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能使这一制度在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亨廷顿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中产阶级 政党
摘要: 亨廷顿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指出,战后发展中国家的中产阶级要求参与政治以实现其利益和主张,但是在没有政治制度和组织保障的情况下,容易引起政治混乱甚至是暴力革命,而政党作为政治组织具有吸纳和同化政治参与、维护政治稳定的功能,因此发展中国家要实现既扩大中产阶级政治参与又保证政治稳定的目标,必须发挥政党的作用。亨廷顿关于中产阶级政治参与、政党功能与政治稳定关系的思考,对于今天中国在中间阶层崛起的背景下,如何加强党的建设、扩大中间阶层的政治参与、实现社会政治和谐具有重要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