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文化负载词
翻译补偿
整合补偿
分立补偿
摘要:
文化交流是对于各国间是必不可少,翻译作为促进交流一种至关重要的方式,近年来备受瞩目。然而,由于每个国家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传统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的不同,导致了文化认知上的差异、词汇语料的空缺及语义理解的偏差,而这些因素导致了大量文化负载词的产生,这些文化负载词在文化传递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但由于受到所处文化环境、价值观差异等客观因素及读者与译者主体性主观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译文与原文相比,在某一个或几个层次上难免存在着翻译损失的现象。也就是说,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过程中难免会存在损失现象,为了挽回这一损失,避免由此对目的语国读者产生影响,有必要进行翻译补偿。本次翻译实践选取了上田道明所著的《现在开始的地方自治》,介绍了日本近年来地方自治的状况,从居民发起的组织到社会问题,网罗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含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考虑到文化负载词日译汉时词汇空缺问题、由于文化认知不同而造成语义理解中存在偏差现象问题等,如何翻译好这些文化负载词成了此次翻译任务的重中之重。笔者结合翻译补偿理论,尝试将文中出现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进行归类总结,并从补偿的角度出发,详尽探讨了文化负载词汉译策略的实际应用。作者在夏廷德关于翻译补偿的理论中的整合补偿和分立补偿的指导下,结合多种具体方法,实现特色词汇翻译补偿,并进一步将整合补偿策略细化为增译法、意译法和直译法,分立补偿策略细化为文本内注释和文本外注释,以及在翻译过程中,探讨它们是如何被有效运用以重现原文效果的。翻译实践过程表明,对于负载信息较少,译入语国家读者对源语国家相关背景知识有一定了解的文化负载词一般采用整合补偿,在保留源语特色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弥合译入语国家缺失的信息。而对于负载信息较多,特别是一些作为专有组织名称出现的文化负载词,最好采用分立整合的方法,以求将文化亏损降到最小。从文化角度来看,增补主要是通过文内注释与文外注释两种方式实现的。当所需注解较为简短时,可采用文内解释法,直接在文中增补;而当注解内容繁琐,不易直接放入文中时,可采用文外加注法。目前结合实践对于日汉译本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补偿策略的探讨寥寥无几,我国当代译论对文化负载词日译汉的认识仍不够充分。本文以《现在开始的地方自治》为蓝本,旨在通过翻译实践总结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补偿策略,希望本次实践能够丰富翻译补偿理论指导文化负载词的案例,并为同类型文本翻译提供一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