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地方自治
宪政
张澜
民治主义
实业自治
摘要:
本文以张澜的地方自治思想和实践为主线,探讨宪政视野下地方自治的运作规则,总结地方自治的宪政价值,说明其自治思想和实践对当下中国的意义。
本文共30000余字,共有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论述了地方自治和宪政的关系,即:地方自治和宪政具有必然的逻辑关系。这表现在:一方面宪政保障地方自治的有序和有效,另一方面地方自治支持宪政的建立和完善。此外,引言还对地方自治这一问题进行了学术综述。
第二部分重点阐述了清末民初地方自治思潮兴盛的原因,分析了地方自治思潮的特征。民初地方自治思潮兴盛一方面源于中央和地方的结构性冲突,另一方面也源于西方外来自治思想的刺激。但是,开始兴盛的地方自治思潮,并没有依照原来的路径,向中央集权下的地方分权模式发展,而是与中央集权日渐分离,直至演变为联省自治思潮。
第三部分在总结民初地方自治思潮的基础上,重点对张澜地方自治思想进行阐释。张澜早期关注地方政治,初成自治思想。武昌起义以后,他支持联省自治,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四川独立。其自治思想以民治主义为核心,人民自治为主,团体自治为辅,希望通过民治达到实现地方自治的愿景。
第四部分以《四川南充暂行自治大纲》为依据,分析张澜地方自治实践。即:政治上,创办地方自治机构,推行司法和行政两权分开的政治体制。经济上,主张实业自治,强调必须要有自治财政做后盾,才能推行地方自治。实业自治是其地方自治实践的核心。文化上,提倡以民生为理念的实业教育和以民权为理念的平民教育相结合。
第五部分主要将张澜的地方自治思想与同时代的孙中山、张君劢、沈钧儒三人的地方自治思想进行对比,以探求张澜与他们三人之间的差别和联系,为结论处论述张澜地方自治思想和实践的宪政价值提供基础。通过对他们的思想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张澜主张代议制民主,而孙中山主张直接民权;张君劢主张明确地列举中央和地方的权限,而张澜并没有对中央和地方的权限范围作出具体划分;沈钧儒因为与张澜拥有相同的留日经历,故他们的地方自治思想更具有相似性:他们拥护联省自治,反对中央集权。
第六部分为结论部分,该部分主要总结了地方自治思想的宪政价值,并对张澜的地方自治模式进行肯定。从长远而言,这种自治模式,对当下中国的中央和地方关系,具有一定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