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台湾
地方自治
乡镇市体制
地方政府
改革
摘要:
“地方自治是民主政治最佳的试验场”,世界各国和地区都致力于推动地方自治的发展,通过地方自治走向地方治理,实现地方政府的民主治理。然而,我国台湾地区在实行了60多年的乡镇自治之后,却逐渐取消乡镇市自治选举,废除乡镇市一级地方自治,这似乎与台湾着力推进的民主化进程各项举措背道而驰。本文以台湾乡镇市体制改革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台湾乡镇市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历程,发现台湾乡镇市体制改革与台湾方面的政党恶性竞争密切相关,在这一大背景下地方派系、黑金政治不断侵蚀基层民主的根基,行政效能日益低下,最终导致台湾乡镇市从自治走向官派。 本文主要从制度研究途径和历史研究途径出发,以文献分析为主要方法,探讨了台湾乡镇市体制的历史沿革,组织结构和功能定位,发现台湾乡镇市自治有其历史传统,自清末到光复一直具有一级法人团体的地位,只是到了国民党军队逃亡台湾之后,其自治地位因其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而遭受质疑,但是其发展方向是从没有法源依据到具备法源依据。到了20世纪80年代,台湾民主化进程加快,国民党党独大的形式一去不复返,政党竞争日趋激烈,乡镇市因为其在选举中的特殊作用,成为政党角逐的要地。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过去依附于国民党的地方派系和财团开始松动,选票的争夺在乡镇市变的尤为激烈,黑金势力也乘虚而入,基层治理的行政效率在各种势力的纠缠和斗争中不断下降。这使得,刚刚具备了法源依据的乡镇市自治受到台湾各个方面的质疑,取消乡镇市自治逐渐达成共识。 2012年台湾先后有四个县市合并升格为直辖市,直辖市原所属的乡镇市改为区,区长改为官派,取消其所属的乡镇市民代会。这一举措使乡镇市改革从统一共识走向实务层面。全文以乡镇市改革为研究对象,背后折射的实际上的民主和效率这一对立统一的关系,民主一方面能促进社会发展,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会造成行政效率的低下,台湾作为实施民主的华人社会中的典型个案,其经验教训为我国进一步实施民主改革提供了一些参考,这也是本文的理论关怀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