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常用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
问题描述:
关键词: 联邦制 水平分裂结构 社会冲突 一党独大体制 多元整合
摘要: 复杂多元的社会结构,为印度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带来了极大挑战。但几十年来的政治发展打破了独立前许多学者关于印度将解体的预言,今天的印度成为一个政治相对稳定、民主运转有序的现代联邦制国家。这使得印度成为一般性多元社会民主理论不能解释的特例。针对印度,包括利普哈特的结盟民主说,霍洛维茨的向心模式说,斯蒂潘及林茨的国家-民族模式说,以及国内正在激辩的第一代民族政策与第二代民族政策理论,等等,都提供了不同的解释模式。这些不同解释模式间争论的核心是:针对多元社会,到底是以“分”还是以“合”为导向? 基于对传统解释模式的批判,本文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方法。本文认为,必须要基于社会结构视角和历史制度主义的维度来对印度多元整合问题进行研究。基于马太·杜甘社会结构理论,本文认为印度具备典型的水平分裂结构,其代表着印度独特的社会冲突模式。而任何制度都是不平等权力关系的产物,其在历史中的产生与演进受制于社会冲突的类型。正是从水平分裂结构和历史制度主义两个角度出发,本文提出了解释印度多元统一的有别于其他宏大理论的较为中观层次的解释模式。 文章的核心思路从两个层面展开。首先,印度联邦制诞生于印度水平分裂结构。水平分裂社会结构对印度联邦制创制具有两方面影响,一是水平分裂结构产生的印度社会内部冲突迫使制宪者必须选择一种能够包容多元社会的制度框架,联邦制以其对多元的包容性而获得肯定。另一方面,水平分裂结构产生的分离主义危险又迫使制宪者不得不考虑国家统一性的构筑,因而印度联邦制并非以美国式联邦制为蓝本,其以鲜明的集权特征而被称为“集权主义的联邦制”或者弹性联邦制。在联邦制设计中,精英之间争论,特殊历史条件下的外部压力、国大党一党独大的政治权力架构等对联邦制的形塑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联邦制构筑的统一性基础为印度日后处理多元与统一关系创造了制度前提。 其次,印度水平分裂社会结构内在蕴含的社会冲突又使得印度联邦制向分权化方向演进。印度集权式联邦制是印度建国时在国大党一党独大体制下中央与各邦不对等权力关系条件下产生的,随着印度多元社会因素的生长,国大党一党大体制必然向多党体制演进,联邦制也随之发生转型。但国大党一党独大体制的衰落与解体带有明显路径依赖特征,联邦制也向着分权化方向平稳演进。在此过程中,总统治理条款和地方分离主义成为多元与统一之间冲突的典型表现形式。最终通过语言邦的创建、地方自治的推进以及宪法对联邦制的调整,印度社会的多元性得到了有力保障,同时国家政治统一性也从未被打破。 印度的联邦制包含着两个同时发生的进程,一个是统一化的进程,另一个是多元化的进程,多元与统一并行不悖。虽然至今印度仍然无法完全避免多元社会冲突,但是从一般性国际经验来看,无疑印度较好的处理了本国多元与统一间关系。结合当前国内第一代民族政策与第二代民族政策之间的争论,本文认为,虽然印度国情与中国不同,但印度经验中关于多元与统一间的辩证关系值得我们考察,只有充分尊重多元才能有效维护统一,而只有维护统一才可能更好尊重多元。当然,多元与统一关系的处理有赖于复杂的政治制度设计,同时也离不开特殊的社会结构,而这又是印度经验的局限性所在。
关键词: 地方自治 高度自治 特别行政区 授权
摘要: 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在制度设计背景、历史传统、权力内容和行使方式等方面具有其特殊性,不应从西方国家地方自治的角度解读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并将其归结为一种权利。港澳居民所享有的权利与自由和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不能简单画上等号。应当明确,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的性质属于权力而非权利,否则将扭曲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混淆特别行政区权力的来源。
关键词: 网络 民族区域自治 原因
摘要: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化。而近些年,由于网络这一大众传媒的普及,在网络舆情中出现了一些取消民族区域自治的言论。本文客观的分析了网络上这些言论产生和传播的原因,继而提出,在当前我们必须从宪法的基本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相关规定出发,继续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才能更好的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促进我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关键词: 选举人团制度 美国 联邦制
摘要: 废除选举人团制度将对美国的联邦制和两党制造成巨大冲击。故而,虽然反对与废除之声不绝,但选举人团制度仍然存在,并一直运行着。
关键词: 宏观经济调控 单一制 宪法实施
摘要: 国务院行使宪法、法律所赋予的宏观经济调控权是必要的,但是行使权力的方式受到法律体系对它的限制。此外,全国人大的组织方式对国务院宏观经济调控权的行使客观上形成了一定的阻力。中央政府具有"明示的、静态的"宪法权力,地方政府具有"隐含的、动态的"宪法保障,客观上具有互相牵制的效果,这是宪法实施与制宪原意之间的差距。因此,若要推进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从当前来看是要采取适当的权力行使方式;从长远来看则应改进全国人大的组织方式。这样才更有利于宏观经济政策在全国的实施。
关键词: 行政立法 自由裁量权 公众参与 公共选择理论
摘要: 目前,我国行政立法的数量远多于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文件的数量,行政立法对社会公众影响深远。行政立法既能防止行政裁量权滥用,也是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渗透最深的领域。通过扩大行政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可以对行政立法权进行有效控制。文章分析了公众参与对行政立法权制约的可能性,探索扩大公众参与行政立法的路径。
关键词: 民族区域自治法律实施 社会监督 问题 路径
摘要: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民族区域自治法律实施社会监督存在公民监督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有效性不高,社会组织监督软弱甚至缺失,舆论监督制约因素过多等问题。因此需要在加强公民教育、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发展。
关键词: 劝学所 就地筹款 地方自治
摘要: 劝学首重筹款,而筹集教育经费是劝学所的重要任务之一。劝学所面对教育财政的极端困顿,实行"就地筹款"原则,采取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措施。文章以大量史实说明教育行政与教育发展的关系,分析劝学所在筹款兴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处的位置。劝学所解决教育资源短缺问题的经验教训仍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 孙中山 地方自治 民权
摘要: 本文重新梳理了孙中山的地方自治思想在1912年前后一段历史时期的形成、变化、发展的过程。孙中山以县自治为基础的地方自治思想,是其民权主义和革命程序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中国结束封建君主专制之后如何走向民主共和政体提供了启发式的思路。
关键词: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运行 内在机理
摘要: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运行是一个动态的政治社会过程,其与市场化和城市化进程息息相关。该过程包含着并存发展的三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运行机制,通过"三位一体"既定体制下非正式规则运作的政治调节机制、NGO介入的社会黏合机制、"三元认同"同构的文化润滑机制,三者混合并存发展,制度运行困境逐渐被打破,少数民族"自治"获得进一步实现的空间,制度运行的文化心理基础逐渐奠定,政党、民族与国家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