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遗产保护
明长城
军事防御
河防
空间格局
国家文化公园
摘要:
[目的]河防是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以黄河为防御前线的河防空间格局充分体现了古人因地制宜、因势利险、用险制塞的营建智慧。对河防空间格局的解析可完善长城防御体系的理论构建,充分整合长城与黄河的多重资源价值。[方法]通过梳理史籍文献、实地调查遗产资源、使用低空无人机航测采集图像数据生成实景三维模型,结合历史航片等多源数据,对明长城军事河防空间格局进行解析,并借助ArcGIS平台对河防空间地理分布特征进行量化分析。[结果]研究发现:1)河防空间在明长城防御体系之下,重点加强了边墙系统、军事聚落、烽传系统的建设,以承担沿河御敌、据点设防、信息传递三大核心功能;2)军事防御设施依据地理形胜可分为3种空间分布模式:高地——因山设险,依山据守;平地——封锁河岸,设墙据守;河口——扼守河谷,重点防御;3)城防设施与边墙节点设施针对河防需求做出了适应性改变,包括增扩角台以正面御敌,边墙设置关口及水门以控制水路。[结论]明代河防空间的建设在复杂的水环境与军事防御需求的影响下,形成了从河道向腹地逐层递进的军事防御网络,并巧妙利用自然地形环境构建防御格局。揭示了长城军事河防空间建设与河流水系自然环境要素高度耦合关系,对于推动以河防空间为依托的长城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整体性建设和系统性展示利用具有重要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