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大连市
PM_(2.5)
污染成因
季节变化
来源解析
摘要:
为了研究大连市大气细颗粒物(PM_(2.5))的污染特征及成因,本研究对2021年6月-2022年5月在大连市采集的120个PM_(2.5)有效滤膜样品进行水溶性离子、碳质组分和无机元素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大连市PM_(2.5)年均质量浓度为(33.2±28.9)μg·m^(-3),冬季浓度最高,夏季浓度最低.PM_(2.5)中水溶性离子、碳质组分、无机元素的年均浓度分别为(18.7±20.5)、(6.2±4.5)、(0.8±0.5)μg·m^(-3).正定矩阵分解模型(PMF)的结果表明,PM_(2.5)的污染源贡献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二次硝酸盐(44.4%)、二次硫酸盐(19.5%)、燃煤源(10.7%)、交通源(10.6%)、工业源(6.1%)、生物质燃烧(4.6%)和海盐&扬尘(4.0%).采样期间,有9 d PM_(2.5)的日均浓度超过GB 3095-2012中24 h平均二级浓度限值(75μg·m^(-3)),系统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这9 d的污染特征可以分为3类.Ι型污染天气占污染总天数的66.7%,以二次硝酸盐为主要源,贡献率达到82.1%,主要来自西部和南部源区.Ⅱ型污染天气占总天数的22.2%,表现为二次硝酸盐(51.0%)为主,交通源(5.3%)为辅的混合污染特征,主要来自北部和西部的源区;与Ⅰ型相比,燃煤源和二次硫酸盐的贡献率明显增高.Ⅲ型污染天气占总天数的11.1%,主要由燃煤源和二次硫酸盐贡献,以大连以北的污染排放贡献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