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核上麻痹,进行性
小脑共济失调
tau蛋白质类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病例报告
摘要:
目的总结3例florzolotau(^(18)F)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tau PET)显像协助诊断的进行性核上性麻痹小脑型(PSP-C)患者的临床表现、结构和功能影像学特征,并进行相关文献回顾,旨在为PSP-C这一少见类型诊治提供更多参考依据。方法总结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的3例PSP-C患者的临床资料、头颅磁共振成像、头颅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PET(^(18)F-FDG PET)和tau PET影像特征,同时对国内外相关病例报道或系列研究进行系统性回顾分析。结果3例患者发病年龄55~61岁,至就诊时病程2~5年,均以行走不稳起病,并出现反复多次跌倒,其中跌倒距离发病0.5~3.0年,平均1.5年。诊断时患者均存在步态共济失调,伴或不伴肢体共济失调。帕金森专项磁共振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存在中脑萎缩,中脑/脑桥比值均<0.52。所有患者的tau PET结果均显示中脑显著tau蛋白沉积、小脑轻至中度tau蛋白沉积,例2同时存在前额叶轻度tau蛋白沉积且该区域^(18)F-FDG PET代谢减低,支持PSP诊断。经复习文献,既往报道PSP-C患者24例,其中提供详细临床资料者23例。对这些患者的临床和影像特征进行的总结结果表明,本组患者的特点与既往报道的病例基本一致。结论PSP-C以早期步态共济失调和跌倒为核心表现,结构影像显示中脑萎缩,tau PET显示中脑、小脑摄取。对于非经典型PSP,头颅磁共振成像联合tau PET成像有助于进一步确定PSP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