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大气边界层高度
频谱分析
湍流特征
开放单体对流
摘要:
由于青藏高原地区具有特殊的地形造就了高原边界层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其强大的热力和动力作用对中国东部、南部地区甚至全球天气和气候都有着重要影响,而青藏高原对大气的作用是通过其边界层对大气造成影响的。以往受到青藏高原观测条件的限制,利用基于个别站点的常规观测数据来研究高原边界层,使其对青藏高原边界层的整体性认识受限。本文利用2014年7月和8月那曲测站C波段调频连续波雷达、L波段探空仪以及梯度塔数据来研究全边界层湍流特征。利用雷达反射率因子(Z)湍流信号占比垂直廓线来估算边界层高度(Z-zi),将其与再分析数据集的边界层高度(ERA5-zi)和探空数据估算的边界层高度(SD-zi)进行对比验证。同时,计算了不同感热通量(H)和稳定度(z/L或zi/L,z为离地绝对高度,L为奥布霍夫长度)条件下近地层和混合层的湍流统计量以及湍流谱,其主要结论如下:
(1)Z-zi与SD-zi的相关性略高于其与ERA5-zi的相关性,约0.442。那曲Z-zi的日变化较为明显,Z-zi中值的日较差约为0.7~0.8 km。在北京时(BT)16:00左右Z-zi达到最大值,样本中值约为1.2 km。
(2)随着H的增加,近地层垂直速度标准差(σw)、温度标准差(σT)和温度与垂直速度相关系数(RWT)都在逐渐增加,σT增加的速率略有减小,大体是线性增加,而σw和RWT的增加的速率在H超过一定阈值后逐渐减小。σw的中值与-z/L基本上无关的,当-z/L<0.3时,σT和RWT都随-z/L数值增大而迅速增大,当-z/L>=0.3时增速明显趋缓。
(3)总体上混合层内湍流垂直速度方差(σw2)平均值的最大值出现在约0.25zi-0.3zi的高度上,平均值约1.2-1.3 m2/s2。强不稳定时混合层内σw2略小于弱不稳定时的结果,在混合层内σw2的平均值随H的增大而增大。归一化湍流垂直速度方差(σw2/w*2,w*是对流速度尺度)随z/zi增高先迅速增大后逐渐减小,σw2/w*2极大值出现在0.35zi附近。强不稳定时混合层内σw2/w*2略小于弱不稳定时的结果,在混合层内σw2/w*2的平均值随H的增大而减小。
(4)随着z/L的减小,近地层归一化垂直速度谱谱峰左移,谱峰对应的归一化功率谱密度变大。强不稳定时湍涡尺度变大,湍涡能量增强。根据泰勒湍涡冻结假设,估算出垂直方向以及与温度有关的湍涡的空间尺度分别约20 m和75 m。混合层归一化后的湍流垂直速度谱在0.5zi处的湍涡尺度和强度达到最大,其最大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分别约10~15 min和2.5 km。近地层和混合层内归一化后的湍流垂直速度谱随不稳定程度的增加均表现为谱峰左移,谱峰对应的归一化功率谱密度变大。
(5)利用C波段调频连续波雷达数据,首次研究了高原上观测到的开放单体对流的结构特征,发现上升气流持续时间约为22%-30%,下降气流持续时间约为46%-60%。下降气流宽而弱,上升气流窄而强。上升气流通常对应于地幔回波的波峰,而下降气流对应于地幔回波的波谷。地幔回波高度约为2500 m,持续时间约为8-16 min,厚度约为200-300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