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LED
阵列光束
空间相干度
湍流效应
平均误码率
摘要:
基于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的可见光通信(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VLC),具有成本低、抗电磁干扰性强、安全性高及系统设计相对简单等优点,可以实现照明兼通信的应用需求。目前,窄光束LED在大气中公里级距离和衰减系数较强的水下百米距离量级通信的应用得到重视和发展,LED光信号信道中的吸收、散射和湍流等传输效应的综合研究是通信系统方案设计和性能评估的基础。当前的可见光通信信道研究包括基于完全相干光的激光传输特性和考虑退相干下的部分相干光传输特性,而LED传输特性研究中的光场描述采用完全非相干光场模型。随着LED的广泛应用,其光源面微米量级空间相干长度得到了理论揭示和实验验证,窄光束LED的传输特性有必要采用基于部分相干光传输理论模型进行研究。本文建立了窄光束LED部分相干光模型,开展了自由空间传输理论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基于Rytov理论与广义惠更斯-菲涅尔原理,分别开展了大气和海洋湍流中,部分相干光LED(Partially Coherent Light Emitting Diode,PCLED)阵列光束传输特性的研究;搭建了水下部分相干光LED湍流传输特性的实验系统,测量了LED光束在湍流中的光强闪烁、光束扩展和空间相干长度;研究了PCLED阵列在弱湍流大气中的无线光通信性能。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针对LED光源面微米量级空间相干长度和窄光束光场分布特点,建立基于高斯谢尔模型(Gaussian-Schell Model,GSM)的部分相干光LED-GSM模型,开展LED自由空间传输过程中空间相干长度与光束扩展和相干度关系的理论建模及数值计算,并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同时研究了光源面空间相干长度和大气湍流参量对窄光束LED传输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LED-GSM光源面上空间相干长度的减小,远场光斑尺寸明显增大,但与完全非相干光有显著的差异;LED光源面微米量级的空间相干长度经过数千米的距离传输,观察面上的空间相干长度可达几十至几百毫米,且与初始毫米量级光束半径尺寸密切相关。受湍流效应影响,随传输距离增加空间相干长度会先增大后逐渐平缓减小,最大相干长度与光源面的空间相干长度和湍流强度有关。这为LED远距离湍流传输性能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2.针对远距离LED通信的应用需求,构建了PCLED阵列光束模型,基于Rytov理论与广义Huygens-Fresnel原理,推导了PCLED阵列光束分别在大气和海洋湍流传输时平均光强分布、光束扩展特性及空间相干度的理论表达式。系统计算分析了不同光源参数(子光束宽度、相干长度和阵列参数)、介质衰减参数、湍流参数(大气和海洋)与不同传输距离对PCLED阵列光束传输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气湍流影响过程中,子光束空间相干长度越小,PCLED阵列光束的传输合束距离越小,合束后的光斑尺寸越大;PCLED阵列光束与相干合成阵列光束的对比结果表明,非相干合成直接影响PCLED阵列光束的光斑尺寸、空间相干度和光强闪烁,从而影响系统接收的平均光强和信号噪声。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系统的平均信噪比、误码率和信道容量。在水下湍流影响过程中,当子光束空间相干长度分别为500微米和50微米时,PCLED阵列光束传输合束距离分别为50m和10m;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子光束空间相干长度50微米的PCLED阵列光强分布退化为类高斯分布的传输距离较短且峰值光强显著降低。
3.开展部分相干光LED湍流传输特性的实验研究,本文利用内热油浴导热湍流模拟器,实验研究了LED和半导体激光器光源在湍流传输过程中光强闪烁、光束扩展和空间相干长度的变化。通过采集和分析接收光信号累积概率密度分布,获得弱湍流中光强起伏概率密度函数。结果表明:本实验所使用的LD(Laser Diode,LD)和LED经过湍流模拟器后的光强闪烁指数分别为0.228和0.138;空间相干长度的均值分别为0.317mm和0.067mm。LED的光强起伏特性无论在测量中直观现象还是在实验数据分析中均明显低于LD,表明LED对湍流效应的抑制影响优于LD。最后利用多个经典弱湍流光强统计模型拟合LED和LD光信号的衰落现象,获得LED和LD对数正态分布较高的拟合优度均值分别约为0.93和0.95,即对数正态分布较为符合弱湍流中信号特性。
4.针对湍流中光传输闪烁效应对可见光通信性能的影响,本文系统分析了不同PCLED阵列光束参数、子光束空间相干长度、湍流折射率结构常数、接收系统孔径平滑因子等影响因素,在不同传输距离下对光强闪烁的影响。基于实验测量获得远距离弱湍流信道中的光强起伏对数正态分布模型,研究了PCLED子光束空间相干长度和光强闪烁对平均信噪比、平均误码率及信道容量的影响。结果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