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日地空间环境
磁场重联
地球磁层
湍流
湍动重联
等离子体波动
卫星观测
摘要:
日地空间环境是除自然环境外的第四环境,它是被太阳辐射和地球磁场影响的区域,对人类生存和科技发展至关重要。剧烈的空间天气现象,如磁层亚暴、太阳耀斑等,会直接波及通信和导航系统,这些爆发性的空间天气现象都与磁场重联和湍流密切相关。磁场重联和湍流是空间环境中的两个基本过程,它们经常相互作用、相互耦合。尽管在理解磁场重联和湍流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仍然是空间物理学研究的焦点,依旧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磁重联驱动的动力学湍流其演化特征是怎样的及其对重联的能量转化、重联率、电子加速加热等方面起怎样的调制作用?湍流中诱发的磁重联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应的湍流在动理学尺度的特性又是怎样的?磁场重联对动力学湍流中能量耗散和分配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在多尺度耦合方面存在怎样的影响?深入研究湍流和重联的基本性质和动力学过程,对于理解日地空间中的能量释放过程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磁层多尺度(MMS)卫星的发射,其提供的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数据为研究磁场重联和湍流带来了新的机遇。本博士论文主要针对磁重联驱动的湍流特征及其对磁重联的影响这一问题,利用MMS卫星的探测数据,探讨了湍动重联的演化性质以及在能量转换和能量串级等方面的作用。以下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1.重联驱动的湍流及其特征:
研究了磁场重联驱动的湍流的演化特征,揭示了间歇性强度与重联产生的快速整体流的峰值速度之间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我们发现在惯性范围内,强间歇性湍流呈现多重分形标度,而弱间歇性湍流呈现单分形标度。在湍流中磁能间歇性的耗散主要发生在相干结构中。
报道了地球磁尾湍动重联出流区中的电磁电子回旋波(ECWs)。我们发现这些波主要集中在电子回旋频率(fce)的整数倍附近,那些在fce及fce以下频率的ECWs具有强烈的电磁模式。ECWs的波长约为100 km,相当于几个电子回旋半径。这些波可能是由高能电子相空间密度的正梯度分布((?)f/(?)v⊥>0)所驱动的回旋脉泽不稳定性(ECMI)激发的。
统计分析了影响磁尾重联湍流强度的主要因素。发现入流条件(如入流Alfvén速度(VA,in、入流β值(βin)、入流磁场扰动(dBin)和电场扰动(dEin)是重联演化为湍动重联的主要催化剂。对于上游太阳风条件而言,只有行星际磁场(IMF)锥顶角和太阳风动压与湍流强度存在显著正相关;而地磁活动与湍流强度之间没有明显依赖关系。
2.重联驱动的湍流对重联的作用:
提供了湍流促进重联能量转换的直接证据。通过比较上游等离子体参数相似,但湍动幅度不同的磁尾重联事件,我们发现在重联中更强的湍流会产生更多且空间尺度更小的相干结构,这些结构提供更强烈的能量转换。此外,湍流对粒子加热的影响很小,但确实影响了离子的整体动能。
3.湍动重联中的跨尺度能量串级:
从第一性原理出发,采用了尺度过滤的方法,从观测上计算了磁场重联局地跨尺度能量串级以及尺度之间的能量转换。我们发现在磁层顶重联中,电子扩散区(EDR)中的跨尺度能量串级率最大,该区域的磁能和动能跨尺度串级从离子尺度到亚离子尺度一直处于正向串级,并且电子一直到尺度接近20de才被加热。此外,我们也发现EDR在促进耗散尺度能量串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揭示了重联驱动的湍流在间歇性强度,分形特征等方面的演化特征,报道了湍动重联出流区中罕见的电磁ECWs,并且发现了影响湍动重联湍流强度的关键因素。此外,我们也提供了湍流促进重联中能量转换的直接证据,并在观测上揭示了湍动重联中的局地跨尺度能量串级以及尺度之间的能量转换,并指出重联EDR在促进耗散尺度上的能量串级中具有关键作用。
这些研究成果深化了我们对无碰撞磁场重联中湍流的动力学过程的理解,特别是在能量转换等方面,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探索太阳日冕和太阳风起源以及加速的问题。此外,这些成果还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日地空间环境中发生的物理过程,为空间环境的建模和准确预报提供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