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有机质组分
土壤微生物特征
乡土阔叶林
杉木人工林
摘要:
杉木是我国重要的造林树种之一,具有生长速度快、产量高、材质优良等特点。然而,长期单一种植杉木人工林极易造成土壤酸化、板结、肥力衰退等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影响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乡土阔叶树种作为本土树种其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强、凋落物分解转化的速率更快、土壤养分含量也更高,合理的林分改造可以促进植物-土壤-微生物的协同发展,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的基本结构单元,是由土壤颗粒在各种有机和无机粘结剂的作用下形成的,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分布以及稳定性特征对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起重要作用,有利于土壤抵抗侵蚀和保持养分。本研究选取在1991年杉木人工纯林皆伐迹地上种植的三种乡土阔叶林,包括米老排纯林(PM)、红锥纯林(PC)和米老排+红锥混交林(MP)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同一时期种植的杉木纯林作为对照(CK),采用实地监测与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重点探究杉木人工林改造成乡土阔叶林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土壤有机质组分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特征,并揭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子及调控路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杉木人工林改造成乡土阔叶林改变了植被组成,凋落物碳氮比(C/Nlitter)、碳磷比(C/Plitter)显著降低(P<0.05),0-10 cm土层的细根氮磷比(N/Proot)显著降低(P<0.05)。土壤容重(BD)在0-10 cm和10-20cm土层中显著降低(P<0.05),而土壤p H显著增加(P<0.05)。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有效磷(AP)在原土及各粒径团聚体中均显著增加(P<0.05),且在混交林中增加幅度最大。
(2)在四种类型的林分中,土壤团聚体的粒径分布均以>2 mm为主。与杉木纯林相比,三种乡土阔叶林两个土层(0-10 cm和10-20 cm)的土壤团聚体机械稳定性和水稳定性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团聚体稳定性指数(ASI)均显著提高(P<0.05);而团聚体破坏率(PAD)和分形维数(D)显著降低(P<0.05),且随着土层深度加深,团聚体稳定性呈下降趋势。此外,不同破碎机制下四种林分团聚体稳定性的MWD、GMD变化规律均表现为FWWS>SW;与CK相比,除PC的相对机械破碎指数(RMI)变化不显著外,三种乡土阔叶林的RMI和相对消散指数(RSI)均显著降低(P<0.05)。
(3)与杉木纯林相比,三种乡土阔叶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MBC、MBN、MBP)、与碳(BG、CB)、氮(NAG、LAP)和磷(ACP)循环相关的水解酶和氧化酶(PO、PER)活性在原土和各径级团聚体中均显著增加(P<0.05),并且0-10 cm土层高于10-20 cm土层。细菌的α多样性指数(ACE、Chao1、PD_whole_tree、Shannon)显著提高(P<0.05);真菌的α多样性指数除Shannon指数外,其他指数均显著提高(P<0.05)。四种林分类型的优势细菌门为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放线菌门,优势真菌门则是担子菌门和子囊菌门。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显示,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在四种林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stress<0.2)。共现网络分析显示,MP的细菌和真菌共现网络的边数和节点数等网络拓扑参数均高于杉木纯林。
(4)与杉木纯林相比,三种乡土阔叶林的土壤有机质组分,包括胡敏酸(HA)、富里酸(FA)、铁结合胡敏素(HMi)、粘粒结合胡敏素(HMc)、不溶性胡敏素(HMr)及球囊霉素相关蛋白(EEG、TG)含量在原土和各粒径团聚体中均显著增加(P<0.05),并且0-10 cm土层高于10-20 cm土层。
(5)方差分解分析(VPA)表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主要受植物性质、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性质三者共同影响,其解释率为52.5%。同时,由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PM)可知,植物性质(Nlitter、Proot),土壤性质(SOC、TP、NH4+-N、AP),细菌(ACE),真菌(ACE、PD_whole_tree),GRSP(EEG、EEG/TG),腐殖质性质(HA/FA、PQ、HMr)是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主要因子。
综上所述,杉木人工林改造成乡土阔叶林后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产生积极影响,促进有机质的积累,进而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本研究为提高我国亚热带地区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树种选择和种植模式等营林措施提供重要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