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湍流
气体爆炸
爆炸极限
火焰传播
合成气
摘要:
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燃爆事故的发生多处于湍流流场中,研究湍流对可燃气体爆炸极限和火焰传播过程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合成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在国防工业生产与使用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合成气制备方式的差异,造成合成气中不同组分的含量差别较大,进而引起燃料理化性质的差异。在制备的合成气中除了主要的可燃气体氢气和一氧化碳以外,还有组分不等的惰性气体氮气和二氧化碳。本文针对不同化工生产过程合成气组分和含量的多变性特点,研究了3种不同组分的合成气H2/CO,H2/CO/N2和H2/CO/CO2的爆炸极限和火焰传播过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研究了湍流对不同组分合成气爆炸极限的影响。利用FRTA爆炸极限测试仪进行爆炸极限的测试,通过调节仪器内置搅拌转子的转速改变湍流状态与强度。首先,对静止状态下及湍流状态下不同组分及含量的合成气(H2/CO,H2/CO/N2和H2/CO/CO2)的爆炸极限进行测试;其次,对湍流和温度耦合条件下不同组分及含量的合成气(H2/CO,H2/CO/N2和H2/CO/CO2)的爆炸极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湍流强度增加,合成气的爆炸下限逐步降低,且爆炸下限在初始温度和湍流强度耦合作用下的变化幅度更大。当合成气中含有惰性气体N2或CO2时,随着合成气组分中惰性气体比例的增大,相应的合成气爆炸下限升高,爆炸上限也升高。当惰性气体比例相同时,合成气H2/CO/CO2的爆炸下限高于合成气H2/CO/N2的爆炸下限,而爆炸上限低于合成气H2/CO/N2的爆炸上限,爆炸范围缩小。
2.研究了合成气-空气预混火焰的演变过程。利用高速摄影系统实现了火焰传播动态全过程的完整记录,得到了合成气组分、浓度和湍流强度对火焰形态和火焰传播时间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相同浓度下,H2/CO/N2合成气和H2/CO/CO2合成气同时刻的火焰高度和火焰亮度均低于H2/CO合成气,火焰传播时间也相对滞后,且H2/CO/CO2合成气比H2/CO/N2合成气火焰更弱。在爆炸下限附近,同一组分的合成气,随着其浓度增大,火焰亮度增强,火焰传播加快,达到最大高度的时间缩短,火焰持续时间也变短。当合成气-空气混合气体在静止状态时,火焰前锋阵面较为平滑。当合成气-空气混合气体在湍流状态时,湍流扰动作用使火焰形态发生变化,其前锋阵面产生褶皱,边界不清晰,且随着湍流强度的增大,这种现象更加明显。在弱湍流环境下,即当搅拌子转速为0-600 r/min时,随着湍流强度增大,火焰达到最大高度的时间增加,火焰传播时间变长。在强湍流环境下,即当搅拌子转速为800-1200 r/min时,随着湍流强度增大,火焰达到最大高度的时间提前,火焰传播时间变短。
3.研究了不同组分、不同浓度和不同湍流强度下合成气的火焰传播速度。在火焰演变过程研究的基础上,对拍摄的火焰传播图像进行处理,获得不同时刻的火焰前锋阵面高度,从而计算得到火焰传播速度。结果表明,相同浓度下,H2/CO/N2合成气和H2/CO/CO2合成气同时刻的火焰前锋阵面高度和火焰传播速度均低于H2/CO合成气,达到最大高度及传播速度峰值的时间也相对滞后,且H2/CO/CO2合成气比H2/CO/N2合成气火焰传播更慢。在爆炸下限附近,同一组分的合成气,随着合成气浓度增大,火焰传播速度增大,相同时刻火焰前锋阵面更高,火焰达到最大高度及速度峰值的时间提前。湍流环境对火焰传播的影响作用是复杂的。在弱湍流环境下,即当转速范围在0-600 r/min时,对应于同一时间,随着湍流强度增大,火焰前锋阵面的高度降低,达到速度峰值的时间推后。火焰传播的最大速度因合成气种类和浓度的不同随湍流强度改变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在强湍流环境下,即当转速范围在800-1200 r/min时,随着湍流强度增大,火焰前锋阵面高度升高,火焰传播速度增大,且达到速度峰值的时间提前。
4.化学当量浓度下合成气爆炸危险性较大,难以通过实验获得其燃爆过程。利用ANSYS Fluent三维软件对化学当量浓度下合成气-空气混合物的爆炸行为进行了模拟研究。首先,建立了合成气-空气燃料预混爆炸仿真模型,对合成气-空气预混燃烧情况进行数值模拟,并与相同初始条件下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发现模拟中的火焰发展过程与实验中的呈现一致性。实验和模拟结果表明高湍流强度加快火焰传播速度的趋势是一致的。其次,利用所建立的仿真模型对合成气化学当量浓度的爆炸过程进行了预测。研究发现在化学当量浓度下,湍流强度对合成气火焰锋面和火焰传播速度的影响作用较弱。这是因为合成气在化学当量浓度下的化学反应速率最快,反应完成的时间最短,湍流流动对火焰面的扰动作用时间太短导致火焰褶皱和火焰加速都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