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激波前兆区
等离子体波
等离子体不稳定性
波-粒相互作用
日-地关系
摘要:
地球激波前兆区是太阳风与地球磁层相互作用的自然产物,蕴含了丰富的等离子体波和形态多样的粒子速度分布。由于该区域等离子体具有无碰撞特性,等离子体波与粒子之间的波-粒相互作用主导了其中能量传输过程。在一方面,由于离子和电子速度分布经常处于非热平衡状态,其携带的自由能可以激发不同尺度的等离子体波;在另一方面,激发的波动可以加热背景等离子体成分,也可以加速部分粒子。当等离子体波动从线性状态发展到非线性状态时,甚至可以有效地输运质量和动量,显著地影响地球磁鞘等离子体环境。因此,对地球激波前兆区等离子体波与粒子动力学的研究一直是日球物理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今,磁层多尺度(MMS)卫星具有高分辨率电磁场和等离子体探测能力,极大地推动了对地球激波前兆区等离子体波与粒子动力学的认识。
本文利用等离子体理论和MMS卫星的观测数据,对地球激波前兆区离子与电子尺度波动以及离子速度分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基于等离子体动理论和磁流体模型,对地球离子激波前兆区的斜阿尔芬离子束流不稳定性进行了完整的理论研究
在地球离子激波前兆区,离子分布含有两种成分,分别为太阳风离子和反射离子成分,后者相对于前者表现为离子束流。该区域离子束流如何演化是空间物理领域的一个基本科学问题。离子束流不稳定性一直被认为是主导离子束流演化的物理机制。前人工作主要关注地球激波前兆区的平行离子束流不稳定性,还没有研究工作探讨其中斜向束流不稳定性的激发问题。本文基于动理论模型,考虑地球激波前兆区典型等离子体参数,给出了该区域中质子束流不稳定性的完整图像,揭示出:对于慢束流(其速度约小于2.2倍局地阿尔芬速度),只激发出斜阿尔芬离子束流(OA/IB)不稳定性;对于快束流(其速度大于2.2倍局地阿尔芬速度),同时激发出OA/IB不稳定性和平行离子束流不稳定性,前者增长率约为后者的0.6倍。本文也对磁流体和动理论模型下的OA/IB不稳定性进行了比较,提出该不稳定性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分别为磁流体(OA/IB-F)和动理论(OA/IB-K)类型,前者在慢束流条件下或快束流下的小波数区域中出现,后者只现于快束流下的大波数区域。利用能量传输率方法,揭示出OA/IB不稳定性的激发受制于如下波-粒相互作用的竞争:束流质子的朗道与回旋波-粒相互作用,核质子的回旋波-粒相互作用和电子的朗道波-粒相互作用。
2.利用MMS卫星在地球离子激波前兆区的观测数据,发现激波前兆区存在一种地球方向的、低能的反射离子成分
地球离子激波前兆区的反射离子成分大致可以被归类为五种类型,分别为场向束流离子、扩散离子、中间离子、回旋环束流离子与回旋相聚束离子,其典型能量都比太阳风离子能量高。本文利用MMS卫星对离子速度分布的观测,发现地球离子激波前兆区存在一种离子成分,其能量比太阳风离子能量(约为1千电子伏特)低,甚至低至几个电子伏特。该离子成分还具有如下观测特征:(1)流动方向为朝向地球方向;(2)出现的空间区域为准平行激波的临近上游区域和短时间大振幅磁结构(SLAMS)临近区域。本文也对伴随的对流电场进行了分析,发现低能离子的运动受对流电场的影响并不显著。
3.结合MMS卫星观测和等离子体理论,给出了与SLAMS关联的低频和高频磁声哨声波局地激发的直接观测证据
SLAMS是地球激波前兆区的一种常见磁结构,对前兆区的粒子动力学起重要作用,可以导致非稳态的离子和电子速度分布的出现。因此,SLAMS的存在可以导致不同尺度(离子和电子尺度)等离子体波的激发。然而,以往研究没有提供关联SLAMS的多尺度波动激发的直接观测证据。本文结合MMS卫星观测和不稳定性理论,对关联SLAMS的磁声哨声波的局地激发进行了研究。在观测上发现:在SLAMS尾随区域出现低频磁声哨声波,该区域的离子成分包含入射太阳风离子和反射离子;在SLAMS中,出现双向传播的高频磁声哨声波(也称为哨声波),其等离子体环境存在电子温度各向异性,电子垂直温度高于平行温度。基于不稳定性理论分析,提出:低频磁声哨声波的激发来源于双流不稳定性,由垂直于磁场方向相对运动的反射离子和电子成分激发;哨声波的激发来源于电子温度各向异性不稳定性。以上结果表明SLAMS显著地影响(甚至决定)其中粒子动力学特性与波动激发类型。
这些研究成果揭示了地球激波前兆区离子尺度和电子尺度波动的激发机制,也发现该区域离子速度分布存在新的观测特征,加深了对其中等离子体波动和粒子动力学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