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乾隆
宝晋局
铸钱
利润
摘要:
乾隆朝各地广开铸局,增加铸炉,加大铸钱量,官方局铸迈入新的历史阶段。而在“钱隆”日盛的背后,不仅有国家层面上的铜政、钱法变革,还有地方铸局为筹划铸钱经费,保障制钱供应的百般筹谋,甚至还有地方商人投身其间,承担铜斤开采、办运任务,捐资报效,缴纳铜本。本文以乾隆朝宝晋局为例,对清代地方铸钱的筹划与实效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本地商人在办运原材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际铸钱成本与户部核定成本之间的差额由商人承担,而账面上看似颇有盈余的铸钱业务实际上花费不菲。在商办官铸艰难维持的情况下,地方官府受利益驱使短期内会增加铸炉,这虽会让地方财政公费有所增加,但也对货币体系产生了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官府对于制钱铸造、分配、交换等环节是有干预、无计划的,其只是简单地增、减铸炉数量,加大或减小搭放兵饲、市场平卖的制钱数量,并不能准确地将市场货币体系控制在较为稳定的水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