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个人所得税
费用扣除额
收入分配效应
MT指数
双重差分模型
摘要:
个人所得税实行税前“费用扣除额”制度是具有国际惯例的做法,这一制度除了具有减税意义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该项制度还标志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蕴含着伦理极限的要求。作为人力资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成本,应该包括什么范围的扣除?什么标准的扣除?什么水平的扣除?分配效应是什么?这些问题均是个人所得税税前“费用扣除额”制度需要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Amartya Sen可行能力理论、Gary Becker人力资本理论以及Grossman健康经济学理论等对费用扣除额进行伦理分析,为研究提供伦理基础和伦理极限的要求。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为:(1)基于伦理学、社会学和健康经济学理论等相关理论,探究在公平、效率与自由三维目标兼容下“费用扣除额”的伦理基础,并分析个人所得税税前“费用扣除额”收入分配效应的测度指标,通过构建简单的数理模型分析个人所得税税前“费用扣除额”收入分配效应的作用机制。(2)归纳个人所得税税前“费用扣除额”的历次变迁过程,比较税前“费用扣除额”在剔除物价因素后的真实变动情况,并对中国个人所得税的税收规模与居民收入差距现状进行分析,为考察个人所得税税前“费用扣除额”变动所带来的收入分配效应提供现实基础。(3)以2015-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为基础,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探究了2018年个人所得税税前“费用扣除额”改革所带来的收入分配效应,并将样本按照地区和收入分组,考察政策效果的异质性。(4)利用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模拟测算出新旧税制下个人所得税税前“费用扣除额”的MT指数并分解,探究2018年个人所得税改革是否弱化了原有的政策的收入分配效果,并探寻现行税制下的最优费用扣除额标准。本文的主要结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当前中国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新旧税制下个人所得税税前“费用扣除额”对居民收入差距均存在正向调节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居民收入差距。(2)新税制下5000元/月的费用扣除标准相对于旧税制下3500元/月的扣除标准而言,其变动不利于缩小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进一步弱化了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效应。(3)将新旧税制下的收入分配效应进一步分解为横向公平效应和纵向公平效应可以发现,纵向公平效应是个人所得税税前“费用扣除额”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原因。2018年的税制改革之所以弱化了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效应,其主要原因是税前“费用扣除额”的提高大幅度降低了个人所得税的平均税率,减弱个人所得税的纵向公平效应。(4)无论是新的费用扣除标准还是旧的费用扣除标准,个人所得税税前“费用扣除额”的收入分配效应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均存在异质性。其中,东部地区的收入分配效应最大,西部次之,中部第三,东北地区的收入分配效应最小;与旧税制相比,新的费用扣除标准对收入较低的群体影响并不显著,此次改革主要调节中高收入及以上的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本文的政策建议如下:(1)建立个人所得税税前“费用扣除额”指数化的调整机制;(2)应适度考虑差异化的个人所得税税前“费用扣除额”标准;(3)构建家庭联合申报与个人申报的自由选择申报方式;(4)个人所得税税前“费用扣除额”应该富有动态调整和社会发展的眼光,体现人力资本的成本和发展;(5)个人所得税税前“费用扣除额”应该体现一定时期中国的社会福利函数。建立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共同富裕、防返贫、健康中国、支持科技创新等一定时期的战略目标均构成中国社会福利函数的重要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