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医疗费用
释放效应
收入效应
摘要: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失能比例不断攀升,我国长期医疗护理需求急剧扩大。同时,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活品质提升,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传统的居家照料方式逐渐难以维系。当前我国社会护理保障薄弱,长期照护需求急剧上升,护理机构供给不足,同时,单纯依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已无法满足,“以医代养”现象愈发普遍,进一步加剧医疗资源紧张,失能人员的长期护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焦点。在这样的背景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运而生,被誉为“社保第六险”。2016年,人社部正式出台《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政策的正式启动。随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积极参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推进工作。这一制度的建立,旨在为我国失能人员提供更为全面、有效的长期护理保障,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自2017年试点启动以来,浙江省H县所在地级市在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尤为突出的是,H县作为浙江省首个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区域设置标准化县,具有较好的制度培育土壤;鉴于H县人口老龄化程度居全市之首,研究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政策效果尤为关键和紧迫。本文深入剖析政策背景和制度内涵,提炼出可复制、可推广的H县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模式,并基于2017-2022年H县微观个体医疗保险结算数据,运用交叠双重差分模型,深入探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医疗费用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政策对医疗费用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使得医疗费用总额增长了14.2%,其中统筹账户支出和个人账户支出分别增加14.2%和28.6%。在稳健性检验部分,本文使用住院门诊费用总额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变换衡量指标发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施使得住院门诊费用增长了16%,其中住院费用增加37.8%,而对门诊费用存在控制作用。此外,通过一系列稳健性分析,包括Goodman-bacon分解、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排除其他政策干扰和PSM-DID等方法的应用,基准回归的结果均显示出良好的稳健性。进一步研究表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性别层面并未出现差异性影响。然而,研究年龄异质性发现,该制度主要对7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的医疗费用总额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具体而言,该制度使得75-90岁老年人的医疗费用总额提升了约13%,而对于90岁以上老年人,则这一提升幅度更是高达46.4%。值得注意的是,结构分析发现:医疗费用总额的增加是由统筹账户支出和个人账户支出双重增长共同导致,而住院费用的增加与门诊费用的减少共同促使住院门诊费用呈现显著增长趋势。机制检验结果指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可能通过“释放效应”和“收入效应”,释放长期受抑的护理需求,使得住院时长增加且门诊次数减少,最终推动医疗费用增加,该结论也能从侧面验证该机制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在现实中,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工作能够释放医疗潜能,有效调节医疗资源分配和利用,这有利于优化医疗服务产业配置,从而提升社会整体福利,为民众健康福祉注入新动力。
目前,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尚处于探索阶段,相较于国际上已建立成熟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国家,仍面临着诸多挑战。通过系统梳理与深入分析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政策框架和理论基础,结合H县的试点实践经验,识别出以下核心问题:保障范围的局限性、社会认同感的不足、宣传力度的欠缺、护理专业人才与设施的短缺,以及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与基本医疗保险之间界限模糊。对此,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1)拓展保障范围与试点区域;(2)强化社会认同感与宣传力度;(3)提升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4)逐步建立独立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并期望这些建议能加快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失能人群的生活质量,进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同时,期望这些建议能为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供有力的政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