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超高性能混凝土
硫酸盐-干湿循环
耐久性能
损伤层厚度
微观分析
摘要:
我国地域辽阔,有大量的盐湖和盐碱地,这些地区的土壤及水中含有大量的SO42-,加之干湿循环的影响使得混凝土结构长期受到硫酸盐-干湿循环的影响提前退役,对高性能、高强度及高耐久性混凝土的研究迫在眉睫。超高性能混凝土是一种强度、耐久性、延性、韧性极高,体积稳定性良好的新型水泥基复合材料。同时,超高性能混凝土中含有的钢纤维有效抑制了混凝土构件裂缝的萌生和发展,改变了混凝土内应力的分布,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混凝土的韧性。超高性能混凝土的问世为桥梁、道路及隧道等大型混凝土工程的建设提供了更加优异的材料性能,构件的使用寿命也得到了提高。但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受到严酷复杂的自然环境的影响,超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现阶段一般用于大跨度、超高层、大体积的结构中,服役过程中结构的损伤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因此对超高性能混凝土建筑在多方面因素耦合作用下损伤性能的分析及全生命周期劣化趋势的监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超高性能混凝土做了硫酸盐-干湿循环方面的一系列耐久性试验,研究内容及取得的结果如下:(1)试验采用了四种不同浓度的硫酸盐溶液:A组(清水组)、B组(5%Na2SO4溶液)、C组(10%Na2SO4溶液)、D组(15%Na2SO4溶液),进行了超高性能混凝土试件硫酸盐-干湿循环耦合试验,试验过程中对试件质量、抗压强度、动弹模量进行了数据分析,并对不同浓度溶液中试件的质量变化率、抗压强度变化率、相对动弹模量做出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超高性能混凝土质量、抗压强度和动弹性模量值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且浓度较高的溶液中,变化趋势较明显,D组(15%Na2SO4溶液)中试件经540d干湿循环后试块质量损失率为0.83%,抗压强度损失率为3.65%,质量较未循环前降低了13.8g,抗压强度降低了4.1MPa,A组(清水组)质量损失率及抗压强度损失率分别为0.36%和0.3 2%,质量损失了8.7g,抗压强度降低了1.0MPa。通过分析全循环周期中立方体的抗压强度,超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受硫酸盐溶液侵蚀影响较低。(2)利用超声波平测法对干湿循环机制下,置于四种浓度不同的硫酸盐溶液中超高性能混凝土试件的声时、声速、测距等参数进行分析,得出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损伤层厚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四种浓度不同的硫酸盐溶液中,棱柱体试件的损伤层厚度均表现出随着循环周期的增加而逐渐增大的趋势,溶液浓度最高的D组(15%Na2SO4溶液)中试件的损伤层厚度达到了 7.26mm,而A组(清水组)、B组(5%Na2SO4溶液)、C组(10%Na2SO4 溶液)分别为 5.97mm、6.03mm、6.44mm。(3)通过粘贴式声发射试验对损伤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利用振铃计数、能量及幅值三个特征参数分别与荷载发展曲线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超高性能混凝土受压破坏过程中试件的内部损伤特性。结果如下:声发射特征参数曲线变化试件所处硫酸盐溶液浓度越高,声发射特征参数曲线波动时间越长,峰值出现越早,经浓度高的硫酸盐溶液侵蚀过后的超高性能混凝土棱柱体试块声发射信号反应相对剧烈。声发射特征参数曲线在四种浓度不同的硫酸盐溶液中均表现出阶段性振荡趋势,说明钢纤维在混凝土损伤过程中对裂缝的发展起着明显的阻滞作用。(4)通过SEM试验对超高性能混凝土在硫酸盐-干湿循环耦合作用下的损伤过程做了微观结构分析,研究了微观形态变化对混凝土宏观损伤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超高性能混凝土基体本身十分密实,钢纤维与混凝土粘结紧密,随着干湿循环周期的增加,水化产物和结晶逐渐填充于混凝土内部孔隙,直至膨胀应力过大导致微小裂缝的出现。SO42-进入混凝土内部的通道不断扩展,造成混凝土侵蚀加剧,微观层面的分析验证了宏观层面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劣化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