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钼尾矿混凝土
纳米SiO2
碳化
硫酸盐冻融
耐久性能
细微观结构
摘要:
建筑生产日益增多的同时建筑资源逐日短缺,过度消耗天然河砂制备混凝土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不相符,同时尾矿废弃物大量堆积,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因此将钼尾矿砂代替天然河砂制备绿色混凝土,并用高活性的纳米Si O2(NS)对其进行性能增强。制备NS增强钼尾矿混凝土以达到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又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因此,本文以钼尾矿为主要原材料,在此基础上加入不同掺量的NS制备性能增强钼尾矿混凝土,通过理论与试验相结合,研究NS增强钼尾矿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以及其在碳化/硫酸盐冻融环境中的耐久性能。主要工作如下:
(1)通过配合比设计,以0%、20%、40%、60%、80%和100%的钼尾矿取代河砂制备了240个混凝土试块,研究了钼尾矿掺量对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力学性能试验,对不同龄期下立方体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进行了测试,建立了钼尾矿混凝土的劈裂抗拉强度预测模型;确定了60%为最佳钼尾矿掺量后,以0.5%、1%、1.5%和2%的NS掺量制备了144个混凝土试块,同样进行力学性能的试验,探究NS对钼尾矿混凝土各项力学性能的增强作用;对各配合比的试块进行了单轴受压试验,并对各配合比试块的轴心抗压应力-应变曲线进行了分析,建立了NS增强钼尾矿混凝土的本构模型。结果显示,钼尾矿砂使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均有所下降,并且掺量越大,降幅越大;当钼尾矿砂掺量为60%时,既能满足强度要求,又最大程度上利用了钼尾矿砂;NS对混凝土早期力学性能的增强作用最明显,在掺量为1%时,增强效果最明显。
(2)开展了钼尾矿混凝土的碳化/冻融循环试验与单一冻融循环试验,并与单一冻融试验进行对比;研究了钼尾矿混凝土在碳化/硫酸盐冻融环境下的耐久性,通过对质量损失率、相对动弹性模量(RDEM)变化和抗压强度损失率的分析,了解钼尾矿混凝土宏观性能的变化规律,探讨钼尾矿砂和NS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钼尾矿砂降低了混凝土的抗冻性,且掺量越大,冻融后的试块损伤越严重;适量的NS有效改善了混凝土的抗冻性,其中1%的掺量对混凝土抗冻性能的提升最明显;碳化作用密实了孔隙结构,降低了硫酸盐冻融给混凝土带来的负面作用,表现为碳化后再冻融的试块,质量、残余抗压强度和RDEM均高于单一冻融下的试块,且碳化对混凝土结构的密实作用在冻融前期较明显。
(3)通过工业CT和SEM扫描技术从细观、微观两方面对碳化/硫酸盐冻融环境下钼尾矿混凝土的损伤机理进行研究,分析了试块孔隙结构的特征,探究了孔隙的演变规律,同时,研究了反应产物及和界面结构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在碳化/盐冻的共同作用下,混凝土内部孔隙不断增多,孔隙率变大,中大孔隙的占比持续上升;将钼尾矿混凝土碳化后再冻融发现,混凝土的微小孔隙占比下降,说明碳化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密实混凝土的微小孔隙;NS细化了孔隙,减小了孔隙率,1.0%NS掺量的混凝土在200次冻融后,孔隙率相比于普通混凝土下降了1.35%,说明NS使混凝土抗冻性得到了提升;从微观角度上分析混凝土损伤的主要原因是钙矾石等侵蚀膨胀产物不断生成,使混凝土内部孔隙及裂纹扩大,并相互贯通成为裂缝;从细微观角度揭示了宏观性能退化机理,为钼尾矿在混凝土中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