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地聚合物
凝结硬化
外加剂
作用机理
反应动力学
摘要:
地聚合物是一类主要由活性铝硅酸盐前驱体材料经化学激发形成的新型无机可持续胶凝材料,具有不亚于甚至优于硅酸盐水泥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其推广应用是土木工程领域为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做出重要贡献的突破口。在众多地聚合物体系中,以粉煤灰矿粉(FA-GBFS)为主要前驱体的地聚合物由于原料来源广泛、部分性能优越以及有利于消纳大宗工业固废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诸如高温、高含钙量等情况下时,FA-GBFS地聚合物的凝结硬化往往较快,需要通过缓凝剂等进行调节。研究表明,部分有机类缓凝剂缓凝效果不理想,掺量较高时甚至产生促凝效果;而无机类缓凝剂往往缓凝效果较好,但对强度造成的负面作用较大。此外,以往研究通常仅考虑单一缓凝剂,对于如何在调节凝结硬化时间的同时尽可能减少缓凝剂对地聚合物强度等其他重要服役性能影响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纳米Si O2溶胶具有工艺简单、活性高、易混合均匀等特点,对地聚合物力学性能改性效果优异;商用减水剂具有改善粉煤灰、矿粉制品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强度和增加水泥颗粒中空间斥力等特点。故通过以上两种外加剂调配的方式,有望解决FA-GBFS地聚合物采用普通无机缓凝剂存在的凝结硬化调控时强度和其他性能下降的矛盾。
为此,本文首先采用响应曲面法设计正交实验,建立并验证了FA-GBFS地聚合物的凝结时间、流动度和抗压强度的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对其凝结硬化性能的影响规律,并优选出基础配合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纳米Si O2、减水剂和缓凝剂等对地聚合物流动性、凝结硬化特性、强度、收缩等性能的影响,并利用SEM、XRD、FTIR、反应动力学等表征手段探讨相关机理。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结果如下:
(1)基于响应曲面法构建了具有较高可靠性和预测能力的回归模型,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误差能控制在10%以内。多目标优化功能得到的凝结硬化性能较优的地聚合物配比为:7%Na2O、15%GBFS、1.2模数的改性水玻璃溶液和0.3水固比。有关模型方差分析表明,矿粉替代量和碱当量是影响凝结时间的主要因素,在其调控下,初凝时间可从50min至270min内灵活变化;矿粉替代量、碱当量和水固比对早、后期强度的发展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水固比的增加可以提高地聚合物的流动度,但会降低其强度发展。
(2)正交实验极差分析表明,氯化钡掺量对强度的负面影响较大,7%掺量的氯化钡会使得3 d抗压和7 d抗压强度过低而无法测出;养护温度对凝结时间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氯化钡掺量,对凝结时间极差值的影响分别为50 min、33 min;而纳米Si O2溶胶、减水剂可分别通过,影响凝胶结构组成、水固比对强度、凝结时间及流动性起到一定的优化作用。综合考虑,最终确定氯化钡、纳米Si O2溶胶和减水剂的最佳掺量分别为:3%、0.4%、1.5%。单因素实验表明,此较优外加剂配比,有利于地聚合物在20℃标养条件和30℃恒温水浴条件下的强度发展,相比于同条件空白组,至多提升43.6%强度。并能显著抑制干燥收缩,相比于空白组可减少约74%收缩值,其中氯化钡对减缩做出了主要贡献,约59%。
(3)SEM、XRD和FTIR等测试结果表明,氯化钡会与水玻璃反应生成Ba Si O3沉淀相覆盖在未反应粉煤灰颗粒表面,阻碍反应进行,由此降低反应体系中活性[Si O4]四面体的数量,减少凝胶相的生成,对结构强度产生不利影响;纳米Si O2溶胶可以提升Si/Al比,优化孔隙结构,促进无定形凝胶的生成。此外,氯化钡对地聚合物的流动性也具有显著的影响,氯化钡对流动度极差值的影响为2.7 cm,远大于纳米Si O2溶胶、减水剂的0.5 cm、0.2 cm。而Ba2+形成的沉淀包覆膜增大了颗粒间的摩擦等因素可能是导致净浆的流动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4)反应动力学分析表明,地聚合物反应进程存在三个明显阶段:初始溶解期、减速期和衰减稳定期;氯化钡不改变放热规律,只是延缓放热峰出现时间并降低反应速率;3%、5%的氯化钡掺入后,放热峰出现时间从0.11 h分别推移至0.61 h、0.87 h,且峰值随其掺量增加而下降。经计算得到的水化反应等级N介于1-2之间,表明FA-GBFS地聚合物的早期反应主要受扩散动力学控制,氯化钡掺量的增加会使得铝硅酸盐的解聚受到抑制,从而降低反应速率常数KN。
本研究工作构建并验证了基于响应曲面法的FA-GBFS地聚合物凝结硬化预测模型,探究了多种外加剂对其凝结硬化的外在影响及其内在机制,可为FA-GBFS地聚合物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