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水化放热
外加剂
水化产物
混凝土温升
数值模拟
温度损伤
摘要:
大体积混凝土是岛礁建设、跨海大桥、隧道、大坝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但其凝结硬化过程的急剧放热容易引起混凝土基体开裂。且随着基础设施逐渐向高盐、高碱、高寒等极端严酷环境推进,混凝土结构的劣化速率迅速增加。严酷环境下大体积混凝土温升致裂导致工程结构的破坏成为长期困扰工程界的难题。外加剂作为调控胶凝材料水化速率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在抑制混凝土温升开裂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结合试验与模拟,设计制备了低温升聚合物柠檬酸改性壳聚糖(CAMC),探明了低温升聚合物对水泥水化放热过程调控规律,揭示了低温升聚合物对水泥水化的调控机理和吸附作用机制,实现了大体积混凝土温升有效控制。同时基于实际工况,建立了基于水化-温度-湿度-约束多场耦合的混凝土损伤数值模拟研究,实现了多场耦合作用下水化放热与混凝土损伤行为的定量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设计并制备了一种环保型CAMC水化调控材料,确定了最佳制备条件:柠檬酸(CA)与壳聚糖(CTS)反应质量比为3:1,反应温度为105℃,反应时间为4h。通过酰化反应将羧基引入到壳聚糖结构中,CAMC破坏原有分子间氢键结构,其结晶度和致密性降低,形成以碎屑和缺陷为主要特征的表面结构。CAMC的水溶性明显增强,CAMC在有效控制水泥浆体凝结时间的基础上实现水泥水化放热过程的调控。
(2)CAMC显著降低和延缓了水泥水化放热速率和水化累积放热量,AFt的形成明显减慢,形成量增加;孔液中Ca和SO浓度的增加是导致AFt生成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据Si光谱分析,长链C-S-H含量减少,Al光谱则表明,水泥熟料矿物铝相的延迟溶解,延缓了AFt的生成,使AFt向AFm的转变发生延迟;CAMC明显降低了结晶成核与晶体生长(NG)、相边界反应(I)和扩散(D)三个阶段反应常数;热力学模型证实CH、AFt相都处于过饱和状态,石膏由过饱和状态转变为未饱和的状态时间也发生延迟,证实了CAMC对石膏消耗的延迟性。
(3)CAMC可促进水泥颗粒的团聚,吸附基团与水泥颗粒之间的静电引力是CAMC聚合物与水泥颗粒吸附的主要原因。在水泥水化的孔隙溶液中,“非经典成核理论”控制C-S-H的形成。延缓机制主要抑制了水化产物的形成,而不是减缓水泥溶解。此外,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聚合物主要吸附水溶液中的Ca,但与CS的结合较少。其抑制水化产物的形成不是通过破坏成核、钙络合在水化产物上的沉淀和包裹亚稳态硅酸盐球造成的,而主要是减少参与水化产物形成的游离Ca引起。
(4)以胶凝材料水化程度作为基本状态变量,建立了“水化-温度-湿度-约束”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混凝土损伤评估模型,对比发现,CAMC影响了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发展历程,降低并延缓了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峰值和时间,有效降低温度10℃以上,实验组较对照组大体积混凝土损伤最大值从0.7降低为0.43,并延迟到2.5d出现,大大降低了混凝土的损伤概率以及裂缝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