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植生混凝土
硫铝酸盐水泥
再生砖骨料
配合比设计
耐久性
适生性
植生性能
摘要:
“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发展,促进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应用,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供应链,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是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开展废弃粘土砖利用,研发用于旱寒区的植生再生砖骨料混凝土,希望利用再生砖骨料的疏松多孔结构,发挥持水保肥作用,提升植被生长效果,促进植生混凝土在水土保持、边坡治理、生态修复工程中的应用。
针对旱寒区应用要求,本文对植生再生砖骨料混凝土的原材料特性、耐久性、适生性及植生效果开展了较全面的试验研究。通过正交试验获得了配合比变量因素的影响大小排序,研究了不同服役环境、不同砖骨料取代率及不同掺肥方式下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适生性和植生效果,并通过微观结构研究揭示宏观性能变化的内在机理,为植生再生砖骨料混凝土的应用提供支撑。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基于正交试验研究了水灰比、再生砖骨料取代率、玄武岩纤维掺量及设计孔隙率4个因素对植生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发现:设计孔隙率对抗压强度、实际孔隙率及碳排放量的影响最大,对孔隙pH值的影响最小;再生骨料取代率对劈裂抗拉强度有显著影响,而对其它指标的影响居中;水灰比对孔隙pH值的影响最明显,而对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最轻微;纤维掺量对植生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较小。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和低碱硫铝酸盐水泥水化产物的研究表明,最佳养护方式是覆膜养护。
(2)考虑硫酸盐侵蚀与冻融循环、干湿循环及长期浸泡耦合的3种工况,研究了不同砖骨料取代率和掺肥方式对植生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发现:随侵蚀时间的延长,抗压强度耐蚀系数降低,质量损失率升高;随再生砖骨料取代率的提高,3种工况下抗压强度耐蚀系数均降低。质量损失率在冻融循环和干湿循环时降低,但在长期浸泡时升高;随尿素的掺入,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耐蚀系数降低。与普通碎石骨料相比,再生砖骨料与水泥石的界面粘结更紧密,但内部存在大量初始微裂纹,这是再生砖骨料加入后植生混凝土力学和耐久性能显著改变的主要原因。尿素的加入会延缓低碱硫铝酸盐水泥的水化,导致硬化水泥浆体中孔隙增大、增多,引起植生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劣化。
(3)探究了植生混凝土孔隙pH值、N元素的释放速率以及持水能力。发现冻融循环、干湿循环及长期浸泡下植生混凝土的最小pH值分别为8.67、8.11、10.63;总氮释放量排序为:冻融循环>干湿循环>长期浸泡,分别为8.69%、4.62%、1.59%;随着再生砖骨料取代率增大、暴露时间的延长、试验温度区间的升高,植生混凝土水分质量损失率增大。不同掺肥方式下,水分质量损失率大小排序为:复合掺肥>对照组>再生砖骨料浸泡>胶凝材料掺肥。
(4)植生试验表明,黑麦草的发芽率高,生长情况最好,7d和14d的植株高度也明显高于早熟禾,而芨芨草未发芽;植生试验14d时,高羊茅高度可达21cm,其中,复合掺肥时生长情况最优,再生砖骨料浸泡掺肥次之,胶凝材料掺肥略差。说明,不同掺肥方式使得植生混凝土的N元素释放规律产生差异,并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
综上所述,在满足《植生混凝土》(JCT 2557-2020)的要求及旱寒区环境下耐久性和适生性指标时,采用低碱硫铝酸盐水泥掺再生砖骨料制备的植生混凝土的最佳配比为:水灰比0.36、再生砖骨料取代率20%、纤维掺量1.5kg/m3、设计孔隙率28%,最佳养护方式为覆膜养护,适宜的植生植物为黑麦草和高羊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