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红黏土
崩解特性
力学特性
黏粒
木质素纤维
石灰
摘要:
红黏土是在湿热气候下经化学风化而成的高塑性黏土,具有失水收缩和多裂缝的特性。高温干燥时,红黏土因失水而开裂;降雨时,水渗透裂缝,削弱土体胶结连结,导致结构稳定性降低,引发滑坡、地基坍塌等事故。为此,研究红黏土的水稳性和力学特性至关重要。本文以桂林红黏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崩解试验、扫描电镜试验及三轴压缩试验,研究养护龄期、外加剂种类及掺入量对红黏土崩解特性、微观结构和抗剪强度及其指标的影响规律,揭示外加剂对土体崩解及力学特性的影响机制,主要结论如下:
(1)红黏土的崩解特征与自身的结构、颗粒成分、胶结物等密切相关,红黏土黏粒含量越高,颗粒间胶结紧密,红黏土的抗崩解性越强;养护龄期越长,红黏土形成的胶结物越多,土体的水稳定性越强;随着黏粒含量的增加,红黏土的抗剪强度及其指标逐渐增大。
(2)试样未养护时,掺木质素纤维红黏土内部的土颗粒与纤维之间不能良好的交叉堆积效果,孔隙较高,遇水时,土体的水稳定性下降;试样养护后,纤维与土颗粒相互结合,形成一种具有较强黏结力的纤维土,土体的水稳定性得到提升;红黏土的黏聚力与内摩擦角随着木质素纤维掺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当木质素纤维掺量为6%时,木质素纤维与土颗粒的连结达到最佳状态,红黏土的抗剪强度最大。
(3)红黏土中加入石灰能极大的提高红黏土的水稳定性,未养护时,石灰掺量由2%逐步增加至8%,红黏土试样的崩解时间逐步增加;试样养护后,掺石灰红黏土完全不崩解;石灰掺量为2%,三轴试样剪切破坏形态为鼓胀破坏,随着石灰掺量的逐步增加,土体刚度增强,试样的破坏形态逐渐由鼓胀破坏转变为单斜面剪切破坏;掺石灰试样的抗剪强度指标随着石灰掺量的增加而增大。
(4)对红黏土微观结构进行微观机理研究,黏粒改变了红黏土的土体结构,试样孔隙减少,土颗粒团聚作用增强;掺木质素改变了红黏土颗粒的连结方式,既能将土体中细颗粒胶结起来,同时其能填充孔隙,减少微观孔隙,提高土体的水稳定性和强度;掺石灰试样的微观结构呈现片状叠加,颗粒间胶结紧密,排列整齐。
(5)红黏土的平均崩解速率随着黏粒掺量的递增逐渐下降,随着木质素纤维掺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随石灰掺量的增加逐渐降低;红黏土的抗剪强度随黏粒掺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随木质素纤维掺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随石灰掺量的增加逐渐而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