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带缺陷骨料
碳化
微观分析
无损检测
碳化深度预测模型
摘要:
目前全球砂石骨料日益紧缺,有效利用工程开挖料能大量降低碳排放,是工程建设实现环保经济目标的重要一环。由于地质条件等问题,乌江白马航电枢纽的白云岩开挖料骨料物理性能较差,带有一定的缺陷并含有较多杂质,要将这种带缺陷的开挖料应用到工程中,需要开展其物理力学性能及改性进行研究。此外,水工建筑物中的混凝土结构大多使用年限长,容易受到大气中CO2的碳化影响导致其使用寿命降低。因此,开展带缺陷骨料的力学性能与抗碳化性能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工程意义。本文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带缺陷骨料替代率、骨料粒径、硅酸钠浸泡补强骨料对混凝土的力学及碳化性能的影响,分析了硅酸钠补强作用对混凝土抗碳化耐久性能的增强机理,用无损检测的方法对碳化性能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理论与试验数据建立了碳化耐久性预测模型。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带缺陷骨料的物理性能低于天然骨料,压碎值、吸水率较大,随着替代率的提高,混凝土的动弹性模量、抗压强度、抗弯强度呈下降趋势。在掺入单一粒径范围的骨料后,发现其力学性能同样低于天然骨料混凝土,补强后的骨料物理性能增强,其压碎值下降8.9%,补强后混凝土的平均抗压强度提高7.5%,平均抗折强度提高5.4%。
(2)通过碳化试验,结合酚酞法及超声波、冲击波无损检测法,建立了碳化深度与碳化时间、两种波速的关系,其中碳化深度与时间呈幂函数关系,波速与时间呈二次函数关系。碳化深度随着带缺陷骨料替代率的升高呈现增长趋势,随着补强骨料替代率升高呈现下降趋势,单一骨料粒径也会对混凝土碳化深度产生不利影响。
(3)采用SEM、XRD技术对带缺陷骨料混凝土的微观形貌、成分进行微观分析。结果表明,前期碳化生成的碳酸钙能增强界面过渡区(ITZ)强度并且填补孔隙,抑制后续的碳化反应速率,硅酸钠浸泡后能在骨料表面生成硅酸钠凝胶,具有修补缺陷的作用,并进一步与水泥水化产物反应生成C-S-H提高混凝土内部密实度。
(4)基于Fick理论,建立了硅酸钠补强前后碳化深度的预测模型,得到了带缺陷混凝土的碳化使用寿命,在实际使用时带缺陷混凝土需要加厚保护层以达到规范设计要求,使用硅酸钠补强后其碳化使用寿命提高50-150年不等,达到设计使用年限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