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混合材料
古遗址
暴雨洪涝
风险评估
省域尺度
摘要:
我国拥有丰富的古遗址类文物资源。根据行业标准《大遗址保护规划规范(WW/Z0072-2015)》,古遗址(亦可称为“大遗址”)的概念一般包括在我国文明与文化史上不同发展时期的重要遗址遗迹,由遗存本体与相关历史环境组成,拥有年代久远、地域广阔、类型众多、结构复杂等特点,拥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共有古遗址193282处,占登记总量的25.21%。截止至“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我国共有“国保”古遗址1189处,占总国保单位的24.7%。
然而,随着当前极端天气、自然灾害发生得愈加频繁,古遗址也面临着极大的受损风险,其中对古遗址影响最大的为暴雨洪涝灾害,有着空间范围大、损伤程度高的特点。历史上有数次较为严重的灾情,如近些年内的2021年7月,河南省多地遭遇罕见的持续性强降雨,暴雨给暴露在自然环境下的古遗址造成了许多隐患。其中郑州商代遗址就是受到影响的古遗址之一,由于排水不及时使得水顺着城墙漫出,对城墙侧坡形成冲刷,侧坡接受的雨水太多,重量增加形成了滑坡。虽然城墙本体没有受损,但还是带来了一定隐患。因此考虑到古遗址保护的必要需求,以及暴雨洪灾的不确定性,根据现有数据对古遗址进行暴雨洪灾风险评估与灾前预测是极为重要的,评估预测结果对古遗址的日常管理规划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
通过对现有研究的调查整理可以发现,国内外对于风险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的学说,由于涉及的学科类型众多,根据各学科的研究侧重点所提出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方法也不尽相同。同时,在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方面,现有研究中的研究对象多是省市等较大空间尺度的行政区划,即便是从地点、场所这一层面选取研究对象,也多是对“文化遗产”这一广泛概念进行研究,鲜有针对古遗址类文物的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研究,更不必说针对我国古遗址特点的适用性了。
在古遗址的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研究中,遗址的自身属性如年代、规模、材料、价值等是评估指标的重要部分,而在这之中,材料这一指标在当前的研究中分类较为模糊。通过调查发现,前人研究中多将遗址的材料确定为某单一材料,如土、木、砖瓦等,但是由于古遗址自身是有一定空间范围的,一处古遗址的构成可以分为不同材料类型的文物建筑、现代建筑及其他地物,单一材料值并不能准确概括某一古遗址的材料,因此需要对遗址材料这一指标进行细化,这对风险评估的结果也有一定正向影响。
根据当前研究中的问题与不足,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目标分为以下两点:
一是构建一个综合定性定量评估的古遗址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体系。从自然风险评估理论的角度出发,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和遗址本体脆弱性三方面构建古遗址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结合我国古遗址的不同空间尺度形态特点和对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定义的侧重点选取合适的评估指标,并利用主观、客观的赋权方法对定性、定量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最后通过风险评估模型及具体计算方法得到古遗址暴雨洪涝灾害各指标值与风险结果。
二是提出一种面向暴雨洪涝灾害的遗址混合材料计算方法。考虑古遗址空间范围内建筑材料和地物类型的复杂性与差异性,提出古遗址“混合材料”的概念并说明其材料构成,以细化遗址材料指标,解决当前单一遗址材质分类的局限性,并提高整体风险评估结果的准确度与等级划分。
本研究将在以上两项研究目标的基础上,以河南省的古遗址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研究对象,结合RS和GIS技术获取并处理相关地表环境数据,计算各个古遗址的指标值与风险值,利用GIS统计分析技术对其结果进行空间分析与探究,作为对提出的古遗址混合材料计算方法与古遗址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方法进行实例应用。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古遗址混合材料计算方法可以有效细化遗址的材料值,有助于风险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与等级划分。本研究旨在为面向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中遗址材料值的确定与计算提出一种新的思路,其中不成熟的部分仍需更深一步的探究,希望可以为后续相关研究发展提供一定思路拓展与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