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pc-LED
量子点
散射相函数
FDTD散射计算
蒙特卡洛分析
摘要:
LED作为当前最具价值的光源之一,在照明、显示、医疗、农业、通信等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而量子点荧光粉被认为是提高pc-LED的显色指数、发光效率问题的关键技术。与传统荧光粉相比,量子点的发射光谱窄,可以提供特定波长的照明环境而减少能量分布于其他无用波段造成的能量损失,且发光波长较易调整,可以补充传统荧光粉无法覆盖的波段以提高LED器件的显色指数,然而,量子点同时也面临价格高、稳定性差等问题。同时,由于量子点荧光粉粒子相较于传统荧光粉尺寸小,在瑞利散射尺度,光线在荧光粉层中大量后向散射导致能量分散与损失。由此本论文致力于改善量子点pc-LED器件的能量损失问题,优化pc-LED器件的能量分布与出光效率。
为了研究量子点pc-LED的出光分布特性,本论文采用单个散射粒子对光线的散射结合蒙特卡洛光线追踪算法建立光电器件的光传输模型。模型包括根据LED结构图确定LED模型参数,根据LED光源朗博辐射体的特性编写算法随机生成出射角度满足余弦分布光线,考虑光子如何在LED模型中传输与损耗。其中具体研究了光在荧光粉层中的散射过程,结合Mie理论散射场解析解求解方法与FDTD电磁场数值求解方法,求解散射粒子的散射相函数。分析荧光粉层内散射粒子与分散介质折射率相近情况下的散射光强分布,发现当粒子尺寸较小时,发生瑞利散射,散射强度分布与相对折射率无关,而随着粒子尺寸增大到米氏散射范围,同样尺寸的粒子在折射率相差较大的分散介质中前向散射特性更为明显。并结合FDTD电磁场计算的数值求解方法,计算非球形量子点小粒子散射相函数与包裹量子点的二氧化硅球的散射相函数。仿真计算发现,量子点包裹二氧化硅后散射的能量约80%分布于前向,与之相比未做包裹的量子点小粒子散射光的能量只有50%左右分布于前向。并且发现,包裹在二氧化硅内的量子点几乎不会影响散射相函数,仅会增大散射粒子对光的吸收。之后根据本文建立的模型仿真计算发现,通过对量子点包裹,增大量子点荧光粉的尺寸,可以实现尺寸效应,提高pc-LED的出光效率并改变出射光能量分布。根据模型仿真计算发现,在散射系数一致的情况下,采用包覆二氧化硅的量子点荧光粉的LED相较于采用未包裹量子点荧光粉时光抽取效率可以提升53%,同时,可以使散射光10%左右分布于(60°,90°)的能量转移至(0°,60°)范围。
随后本文通过实验验证了仿真结果,采用热注射法合成全无机钙钛矿量子点CsPbBr3并包裹二氧化硅得到CsPbBr3@SiO2。将所制备的包裹二氧化硅厚度不同的CsPbBr3@SiO2量子点与紫外固化胶混合,采用传统封装方式制备多组pc-LEDs。光强分布测试显示,CsPbBr3@SiO2量子点荧光粉pc-LED的能量更向前向(0°,40°)集中,且能量分布的前向集中程度与加入APTES的体积有关即与包裹厚度有关。实验发现对每毫克CsPbBr3量子点加入300 ul APTES包裹二氧化硅时量子点pc-LED在光强分布出现最强前向性同时,也保持了最优的光抽取效率。
本文从仿真与实验两方面论证了,通过包裹量子点,改变量子点荧光粉的尺寸,可以有效优化光电器件的光强分布并提高器件的光抽取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