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台阶式加筋土挡墙
光纤光栅传感技术
模型试验
拐角
受力特征
摘要:
边坡稳定关乎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全,目前国内边坡加固系统已逐渐完善,其中加筋土挡墙作为一种独特的柔性边坡填土支挡结构,具有施工简便,适用条件广,抗震性能好,经济效益高等优势,广受工程技术人员的青睐,在公路、铁路、港口、城建等行业领域应用广泛。然而,在工程建设中受地形条件限制常出现拐角部位及高挖低填情况,在这种特殊的地形条件下,台阶式加筋土挡墙可以较好地解决这类问题,但其特殊的结构与受力变形情况常被忽略而引发面板鼓胀、墙面开裂、墙体坍塌等问题。因此,需要掌握其受力变形规律与破坏特征,实时监测挡墙内部的应力应变,优化完善拐角形式为直角的台阶式加筋土挡墙的设计。本文依托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加筋土挡墙拐角部位变形机理模型试验与工程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2103021224112),基于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监测优势,结合智能弦式土压力传感器的测量特点与土工筋材柔性特征,建立了拐角形式为直角的双级台阶式加筋土挡墙物理试验模型,并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了对应的台阶式加筋土挡墙数值模型,探究了台阶式加筋土挡墙在0-120k Pa多级均布荷载作用下的位移变形规律、土压力变化规律、应力应变特征以及潜在破裂面特征,为台阶式加筋土挡墙的实体监测与进一步优化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台阶式加筋土挡墙的水平变形在荷载作用下整体呈现“上大下小”的变化趋势,墙高中上部(距基底约0.8H-0.85H)呈现“鼓肚”现象,且距离墙面拐角部位越近,水平变形越明显,即挡墙拐角部位较直线段更易发生变形破坏;挡墙的竖向变形与整体变形较为接近,在加载前期沉降速率较大,80k Pa后受到土体压实度、筋材应变、压力的传递扩散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增长速率减缓。(2)台阶式加筋土挡墙的土压力变化特征在荷载作用下表现为以下几点:1)基底垂直土压力在填筑期时拐角部位最大,加载后上、下级挡墙均表现为“中间大,两侧小”的变化规律;2)水平土压力在静置期时上下级挡墙中部均表现为“鼓肚”状且上级挡墙更加显著,加载后上级挡墙中部(约0.65H处)“鼓肚”现象进一步凸显;3)拐角平分线上竖向土压力距离墙背拐角线较近时呈现“上小下大”趋势,在荷载下方区域时上级挡墙压力显著增大,距离墙背拐角线较远时呈现“上大下小”趋势;4)拐角平分线上竖向土压力在填筑期时竖向土压力呈线性增长,静置期变化很小,加载期挡墙底部较为稳定,中上部竖向土压力较大且上部最大土压力位于加载区域后缘;5)挡墙拐角-直线过渡段竖向土压力从墙背沿着筋材方向呈现“先大后小”趋势。(3)台阶式加筋土挡墙各层筋材的应变在荷载作用下通过温度补偿处理获得,上级挡墙顶部距墙背拐角线较远的加载区后缘筋材应变较大,随着层高的降低,各层筋材最大应变逐渐靠近墙角线,沿墙高总体呈现“先大后小”的趋势,且均存在应变峰值,随着层高的增加,筋材应变愈加明显。(4)台阶式加筋土挡墙的潜在破裂面通过对荷载作用下的裂缝延伸情况、土压力变化规律、筋材应变峰值定位及其他一系列验证,确定其在平面上呈现对数螺旋线,三维上表现为从挡墙顶部荷载区域后缘到拐角线中下部延申并与两侧墙面相交的贯通的一个曲面,类似于“圈椅”状滑面。(5)建立台阶式加筋土挡墙数值模型并施加均布荷载后可以得到:1)挡墙整体变形与竖向变形规律基本相同,均表现为在未施加荷载时拐角部位最大,施加荷载后转移至荷载区域,且顶部的最大变形量与挡墙侧面的变形量差值越来越大;2)挡墙水平变形在未施加荷载时最大变形发生在下级挡墙两侧墙面中部,且上级挡墙顶部存在一定程度外倾,施加荷载后顶部外倾现象消失,最大水平变形位置转移至上级挡墙两侧墙面中部且沿挡墙拐角平分线对称分布;3)挡墙拐角平分线上各荷载等级下的剪应变增量可以确定挡墙潜在破裂面的顶部剪出口位于加载区域后缘,形状接近对数螺旋线形式贯通至下级挡墙墙趾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