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波束形成
少模光纤布拉格光栅
光子灯笼
模分复用
真时延迟
摘要:
波束形成是阵列信号处理和智能天线系统的关键技术,是构建雷达系统和无线通信系统的核心单元,在移动通信、卫星通信、深海深空探测、医学影像诊断和电子干扰侦察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基于光真时延迟技术的波束形成系统由于采用光学方法实现微波光子移相,解决了因“孔径效应”导致的系统带宽受限问题,同时兼具低损耗、抗电磁干扰等优势,使其成为了学术界与工业界的研究热点。目前,光控波束形成系统的主流技术有开关矩阵、色散等技术,均与波分复用技术结合实现信号间的时间延迟。但系统需要大规模的激光器阵列,成本高昂;此外,先进的光控波束形成系统应具备二维扫描特性,这意味着系统需要两级延时单元以实现俯仰角与方位角的扫描,系统的结构复杂性与体积显著增大。因此,研究低成本、轻量化的二维光控波束形成系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紧紧围绕波束形成系统的成本及轻量化问题,提出了基于少模光纤布拉格光栅和模分复用技术的二维光控波束形成系统。在深入分析少模光纤布拉格光栅耦合理论的基础上,设计制作了高耦合系数的少模光纤布拉格光栅;在分析了少模光纤模式正交、差分模式群时延理论的基础上,对引入模式维度和少模光纤布拉格光栅的新型光真时延迟二维波束形成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并行集成的少模光纤布拉格光栅制备方法,采用飞秒激光逐点法,制备了二阶少模光纤布拉格光栅。首先,通过COMSOL软件建立了少模光纤布拉格光栅的自耦合反射模型。然后,根据仿真结果,在同一少模光纤的纤芯区域,采用相同参数沿径向方向重复写制三次位置不同的少模光纤布拉格光栅,增大了纤芯中折射率调制区域与不同模式模场强度分布区域的重叠面积,使得高阶模式获得了较高的自耦合系数。测试结果表明,非中心对称模式在并行集成少模光纤布拉格光栅中的自耦合系数明显高于普通光栅。最后,通过实验进一步研究了光栅长度、光栅位置、激光能量、光栅阶数对并行集成少模光纤布拉格光栅的影响。结果表明,四个因素均对不同模式的自耦合反射率有较大影响。2.引入模式维度,提出了基于少模光纤布拉格光栅和单个2×2光开关的少模光纤环形延时线结构。首先,测试了不同模式之间的差分模式群时延,根据测量结果将少模光纤布拉格光栅按照不同位置写入少模光纤纤芯中,用以调整不同模式的时间延迟。其次,测试2×2光开关响应时间,根据测试结果设计了少模光纤环路的长度。最后,完成了少模光纤环形延时线的制备和测试。通过计算机控制光开关的状态切换,实现了不同模式光信号在环形延时线中0~5次的循环控制和6种等差时延分布调控。3.提出了基于少模光纤布拉格光栅和光子灯笼的二维波束形成系统。在单一波长条件下,利用光子灯笼激发空间模式,通过调整不同周期少模光纤布拉格光栅的位置,实现模式间及支路间等差时延调控,即,通过单级光真延时模块即可形成两维延时,实现二维波束扫描,极大简化了系统结构,降低了系统复杂度、体积及成本。此外,研究了不同类型光子灯笼对二维波束形成系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非模选光子灯笼实现模式激发时,其系统的幅值抖动、波束宽度以及副瓣电平等指标明显优于基于模选光子灯笼的系统。针对系统发射功率较低的问题,测试了光的偏振态对不同模式通道输出功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调整光的偏振态可以将发射功率提高2.27dB(即系统增益提高2.27dB)。在最优光偏振态条件下,搭建了基于FM-FBG和非模选光子灯笼的3×3阵列的二维波束成形系统,俯仰角与方位角的扫描范围分别可达0°~6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