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表面等离激元晶格共振
1D光栅超表面
2D材料
二次谐波
光电探测
摘要:
表面等离激元(Surface plasmon,SP),即金属表面电子受外加电磁波激励所产生的集体振荡现象,因其强局域电场增强以及许多新奇的光学现象,从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受限于其金属的固有损耗,SP人工超表面往往展现出一个很低的Q因子(Q<10),这大大限制了在生物传感和光学调制方面的应用。当入射光波长处于瑞利异常(Rayleigh anomaly,RA)波长附近时,周期规则排列的金属纳米粒子可以激发一种新型的SP共振,即表面等离激元晶格共振(Surface plasmon lattice plasmon,SPLR),并在光谱上产生一个尖锐的窄带线宽。但是,由于SPLR的强角色散特性,为保证高Q因子的共振,SPLR的激发一般需要使用低数值孔径(Numerical aperture,NA)物镜所形成的高空间相干光。当使用高NA物镜所产生的聚焦光束时,因其入射光的准直性遭到破坏,SPLR的线宽将会严重展宽,Q因子也会相应地降低。但是,在大部分情况下,高NA的聚焦光的使用却可进一步提高光源的光场强度以及信号收集效率。因此,在聚焦光下无法实现高性能SPLR激发,这也制约了SPLR超表面在小型化以及紧凑集成器件方面的应用。另外,因其独特的电子以及光学特性,二维(two-dimensional,2D)材料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由于其极短的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距离以及难以大面积制备等问题的存在,高NA物镜用于增强2D材料与光的相互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而这也使得SPLR超表面与2D材料的紧凑集成器件的研究也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论文结合了一维(one-dimensional,1D)光栅超表面中多种光学模式间的转换,理论提出了一种可以在聚焦光束下保持高Q共振的SPLR超表面,并通过实验对其结果进行了证实。因此,这种特性也大大扩展SPLR超表面在空间光领域方面的应用,并与其他器件或者材料集成,最终,实现更强的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提高器件的集成度。基于此,本文将该超表面与2D材料进行集成,并在高NA物镜下分别对其在二次谐波(Second harmonic generation,SHG)以及光电探测方面的应用展开了研究。利用了1D光栅SPLR超表面在高NA物镜下的窄带共振的特性,在满足其2D材料所需的足够光场强度的同时也提升了SP共振对其2D材料的光调制能力。而这也使得2D材料集成SPLR超表面展现出与常规2D材料集成SP超表面所不同的SHG以及光电探测特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通过理论仿真计算,设计了一种可在聚焦光束下保持Q因子的1D光栅SPLR超表面。根据角分辨光谱分析可知,该特性是由于在斜入射光下超表面的共振模式发生了转换所导致的。之后,利用微纳加工技术制备了所提出的1D光栅SPLR超表面,以及作为对比的同类型的2D SPLR超表面,并通过自搭建光路在实验上对其共振光谱进行了表征并证实了预测结果。当将低NA物镜更换为高NA物镜时,该1D光栅SPLR超表面的半峰宽(Full width at half peak,FWHM)仅从3.2 nm上升至了3.9 nm,对应的Q因子从484下降至了393。而作为对照组的2D SPLR超表面,其共振线宽却发生严重展宽,Q因子降低为低NA物镜时的四分之一。对比近些年实验上所报道的SPLR超表面,在同使用NA=0.4的物镜时,该1D光栅SPLR超表面的Q因子比其他类型SPLR超表面高了约一个数量级。2.基于上述特性,在聚焦光束下,1D光栅超表面可在增强光与2D材料的相互作用的同时保持其高Q因子。通过2D材料制备以及转移技术,将1D光栅SPLR超表面与高二阶非线性的2D GaSe进行了集成,并研究了其线性吸收光谱以及SPLR对SHG的增强效应。由于2D GaSe的存在,超表面的角色散特性发生轻微变化,使其光吸收率在NA=0.4物镜下上升至了90%以上。另外,当处于SPLR激发时,厚度为30.9以及15 nm的2D GaSe与超表面集成后可分别实现了30倍以及11倍的SHG信号增强。同时,其SHG偏振依赖特性也由2D GaSe的晶格结构控制变为了SPLR偏振特性主导。另外,当2D GaSe厚度为30.9 nm时,其SHG光谱可出现了一个FWHM为1.26 nm的超窄带共振,而这也是低Q因子的SP超表面所不能实现的。3.将2D MoS夹在1D光栅与底层Au膜之间,提出了一种基于SPLR与gap共振的热电子探测器。由于所提出探测器受到了多种共振模式的协同调控,出现了与常规热电子探测器所不一致的光电响应谱。随着器件光吸收的增强,其光电流反而会发生严重的下降。同时,光电响应的偏振特性在不同波长处将满足不同函数关系,并通过有限时域差分计算对上述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与解释。这种丰富偏振特性也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