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间苯三酚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摘要:
目的从网络药理学角度探究间苯三酚(PGL)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潜在作用和靶点,以及与其靶点相关的信号通路,并通过细胞实验进行验证。方法利用BATMAN-TCM、Swiss Target Prediction、Pharmapper等数据库检索并收集PGL潜在的作用靶点,同时通过Disgent、OMIM、Drugbank、NCBI、TTD数据库获取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相关靶点。利用韦恩图求出两组靶点的交集,并在STRING数据库中构建靶基因的相互作用(PPI)网络,使用Metascape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应用分子对接技术进一步验证PGL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核心靶点。利用LPS诱导构建RAW264.7炎症细胞模型,分为空白组、模型组、0.1、1及10μmol PGL组,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等方法对PGL进行核心靶点的验证。结果筛选后获得168个PGL的潜在靶点,3250个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靶点,将两者进行交集获得共有靶点79个。富集分析得到700个GO功能条目,其中GO生物学过程574个、GO分子功能75个、GO细胞组分51个和KEGG信号通路111个。分子对接结果提示核心靶点与PGL的结合能均<0,在体内能够与PGL自主结合。PGL干预48 h后,0.01、0.1、1、10、100μmol浓度组均促进RAW264.7细胞的增殖,与空白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4、3.33、3.53、7.26、5.27,P均<0.05)。RT-PCR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mRNA表达升高,精氨酸酶1(ARG1)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41、76.16、43.16、95.69、12.29,P均<0.05)。与模型组相比,PGL1、10μmol浓度组iNOS、TNF-α、IL-1β、IL-6表达均降低,ARG1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_(1μmol)=14.51、14.40、4.49、64.06、4.97,t_(10μmol)=22.42、56.63、12.22、47.97、4.62,P均<0.05);而0.1μmol浓度组中仅iNOS表达降低(t=8.80,P<0.05),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中iNOS、IL-1β、IL-6、磷酸化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及磷酸化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B(P-AKT)/丝氨酸/苏氨酸激酶B(AKT)等表达显著上升,ARG1蛋白表达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61、25.85、13.96、12.26、4.75、9.20,P均<0.05)。与模型组相比,PGL 1、10μmol浓度组ARG1表达升高,iNOS、IL-1β、IL-6、P-PI3K/PI3K、P-AKT/AKT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_(1μmol)=23.93、13.51、6.25、6.94、7.20、7.20,t_(10μmol)=8.14、12.65、6.42、14.31、5.78、12.98,P均<0.05);与模型组相比,0.1μmol浓度组仅PI3K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下降(t=5.66,P<0.05),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PGL可能通过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作用TNF-α、IL-1β、IL-6等关键靶点,从而发挥调节免疫、抗炎等作用,揭示了PGL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潜在作用机制,为开发其在临床上的新用途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