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制萎扶胃丸
胃癌前病变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实验验证
PI3K/AKT信号通路
大鼠
摘要: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及动物实验探究制萎扶胃丸干预胃癌前病变(PLGC)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及相关文献筛选制萎扶胃丸活性成分及对应靶点,利用GeneCards数据库筛选胃癌前病变疾病靶点,二者的交集靶点即为制萎扶胃丸治疗胃癌前病变的潜在作用靶点;使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然后筛选关键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使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采用AutoDockTools软件对关键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通过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为主的五因素复合法进行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复制,采用HE染色法检测胃组织病理学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胃组织PI3K、AKT、TNF-α、IL-6、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共获得制萎扶胃丸活性成分258种及对应靶点325个,疾病靶点1294个,二者交集靶点(潜在作用靶点)139个。筛选出关键活性成分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β-谷甾醇等,关键靶点AKT1、CASP3、IL-6、TNF等。分析得到GO相关条目950条,KEGG相关通路177条,主要涉及PI3K/AKT、MAPK、IL-17、TNF及细胞凋亡等通路。分子对接显示,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β-谷甾醇与AKT1、TP53、CASP3、IL-6、TNF等度值前10位关键靶点具有较好结合活性和稳定性。动物实验验证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制萎扶胃丸组大鼠胃组织病理形态得到明显改善;同时该组大鼠胃组织中PI3K、p-PI3K、AKT、p-AKT、TNF-α、IL-6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结论制萎扶胃丸治疗胃癌前病变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征,能够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细胞凋亡发挥干预作用,可能与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