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卒中
心房颤动
直接取栓
桥接取栓
摘要:
目的比较伴有心房颤动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直接机械取栓(简称直接取栓)与桥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苏州九龙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或介入科因伴有心房颤动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而行机械取栓住院患者的资料。按是否使用静脉溶栓治疗,将患者分为直接取栓组和桥接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预后及安全性指标差异。主要临床结局包括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90 d神经功能独立的比例(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2分患者所占比例),安全性指标包括90 d病死率、颅内出血率、症状性颅内出血[神经功能恶化且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上升≥4分]率、肺炎发生率。将90 d预后良好与否作为因变量,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患者90 d预后不良的因素。结果在筛选的534例患者中,共入组125例,其中直接取栓组74例,桥接治疗组51例,直接取栓组与桥接治疗组患者的90 d mRS评分[2(0,3)分比3(1,3)分,Z=-1.444,P=0.1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 d神经功能独立的患者比例[66.2%(49/74)比47.1%(24/51),χ^(2)=4.561,P=0.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 d病死率[5.4%(4/74)比9.8%(5/51),χ^(2)=0.936,P=0.483]、颅内出血率[17.6%(13/74)比29.4%(15/51),χ^(2)=2.437,P=0.119]、症状性颅内出血率[12.2%(9/74)比23.5%(12/51),χ^(2)=2.791,P=0.095]、肺炎发生率[59.5%(44/74)比56.9%(29/51),χ^(2)=0.084,P=0.77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直接取栓组与桥接治疗组患者的入院到穿刺时间分别为97(74,122)min和150(127,16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846,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静脉溶栓(调整后的OR=3.004,95%CI 1.057~8.539,P=0.039)、发病时NIHSS评分(调整后的OR=1.096,95%CI 1.009~1.191,P=0.030)、肺炎(调整后的OR=12.814,95%CI 3.775~43.499,P<0.001)与90 d预后不良相关。结论对于伴有心房颤动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直接取栓相较于桥接治疗,可以增加90 d神经功能独立的比例,安全性无显著差异,可能与直接取栓拥有更短的入院到穿刺时间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