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义齿修复术
义齿
局部
可摘
牙列缺损
颌骨结构改变
数字化
老年人
摘要:
目的探讨数字化技术制作可摘局部义齿(RPD)在老年人KennedyⅠ、Ⅱ类牙列缺损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0年1月—2023年12月利辛县人民医院口腔科门诊KennedyⅠ、Ⅱ类牙列缺损伴颌骨结构改变的老年患者40例,其中男16例、女24例,年龄69.5~97.5(79.2±5.6)岁;KennedyⅠ类17例、Ⅱ类23例;按颌骨结构改变分类:C类9例、D类17例、E类14例;按颌骨缺损部位分类:上颌骨缺损11例、下颌骨缺损15例、上下颌骨均缺损14例。40例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0例采用数字化技术制作钴铬合金RPD,对照组20例采用传统方法制作钴铬合金RPD。评价指标:观察患者牙列缺损修复情况;RPD修复后1个月,采用称重法计算患者5种日常食物(牛肉、花生米、馒头、苹果、黄瓜)的咀嚼效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2组患者在义齿舒适度、美观度、咀嚼功能、食物嵌塞、稳固性5个方面的满意度,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年龄、性别、牙列缺损Kennedy分类、颌骨结构改变分类、颌骨缺损部位、牙齿缺失数量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0例患者义齿修复牙列缺损均获成功。观察组患者义齿修复1个月后,牛肉、花生米、馒头、苹果、黄瓜的咀嚼效率分别为61.35%±3.54%、66.00%±3.91%、92.45%±3.52%、71.00%±4.64%、81.80%±4.06%,均高于对照组的47.10%±5.22%、58.05%±3.19%、84.50%±5.92%、66.35%±3.44%、77.10%±3.32%;在义齿舒适度、美观度、咀嚼功能、食物嵌塞、稳固性5个方面的满意度VAS评分分别为(8.89±0.87)、(8.56±0.93)、(7.89±1.01)、(8.90±1.06)、(8.64±1.06)分,均高于对照组的(7.11±1.65)、(7.46±1.23)、(6.01±1.37)、(7.67±1.16)、(7.52±1.14)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10、7.05、5.17、3.60、4.01、4.26、3.19、4.94、3.52、3.19,P值均<0.05)。结论与传统方法制作的RPD相比,使用数字化技术制作的RPD修复老年人KennedyⅠ、Ⅱ类牙列缺损,可提高患者的咀嚼效率和对义齿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