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萆薢
菝葜
土茯苓
本草考证
基原
产地
品质评价
炮制方法
摘要:
该文通过查阅历代文献资料,从名称、基原、产地、品质、采收加工、炮制、功效等方面对萆薢、菝葜、土茯苓三类药材进行了系统梳理与考证,为含这些药材的经典名方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萆薢、菝葜、土茯苓类药材应用历史悠久,但因三者生长环境、药材性状相似,且都具有利湿、祛风、除痹的作用,因此历代存在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以致基原混淆,故有必要对三者进行对比分析,系统考证,厘清三者历史发展与变迁脉络,为安全有效用药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萆薢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历史上有百枝、赤节、竹木等别名。从古代到20世纪中叶,一直存在薯蓣属植物的根茎和菝葜属植物根茎,甚至是肖菝葜属植物的根茎同时混作萆薢药材使用的情况,但自唐代明确推崇薯蓣属植物的根茎品质佳,为历代萆薢的主流。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将其分为粉萆薢和绵萆薢2种药材,其中粉萆薢的来源为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Dioscorea hypoglauca的干燥根茎;绵萆薢的来源为薯蓣科植物绵萆薢***和福州薯蓣***的干燥根茎。古代萆薢因种类不同其相应产地也不同,现萆薢主产于长江以南地区。萆薢的品质自唐代以来以色白绵软者为佳,近代以来则总结以色白、片大而薄、有粉性、质韧有弹性、整齐不碎者为佳。萆薢的采收时间均为春秋二季,以秋采质佳,炮制方法主流为切片后生用或酒浸炒干。菝葜始载于《名医别录》,历史上有金刚根、铁菱角、铁刷子等别名,历代主流来源为百合科菝葜Smilax china的干燥根茎,品质以质韧富含粉性者为佳,采收时间为秋末至次年春采挖,历代主流炮制方法为切片生用。土茯苓最早记载于《本草经集注》“禹余粮”条下,单列为独立药材始于《本草纲目》,历史上有草禹余粮、冷饭团、仙遗粮、土萆薢等别名,历代主流来源为百合科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在历史上也有同属多种植物,甚至有肖菝葜属植物的根茎混用的情况。主产于广东、湖南、湖北、浙江、四川、安徽等地,近代以来总结其品质以片大、粉性、筋脉少、切面淡棕色为佳,采收时间为春秋二季,历代主流炮制方法为切片生用。萆薢、菝葜、土茯苓均具有利湿,祛风,除痹,解毒的作用,但解毒能力排序为土茯苓>菝葜>萆薢。治疗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瘰疬,疥癣等是土茯苓的独特作用。基于考证结果,建议开发经典名方含萆薢药材首选粉背薯蓣***的根茎,秋季采收,趁鲜切薄片,按照经典名方中的要求炮制,没有要求的生用;含菝葜药材的选用菝葜***的根茎,秋末采收,趁鲜切薄片,处方中没有特殊炮制要求的,生用;含土茯苓药材的选用光叶菝葜***的根茎,秋季采收,趁鲜切薄片,处方中没有特殊炮制要求的,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