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数字货币
伪造货币犯罪
货币共识
解释论
类型化立法
摘要:
伪造数字货币的对象指向、伪造性以及规制路径存在分歧,有待进一步厘清。“货币”属于“经验性”法律概念,应回归本体论,在共识本质上明晰数字货币指向央行数字货币。纯粹理性思辨使伪造说与不可伪造说陷入二律背反。从技术实践解构,数字货币具备伪造性,包括以假充真、以“真”充真两种行为方式。在入罪路径上,应对悖于解释学、类型学原理的解释论、立法论进行批判性解构。伪造数字货币行为与伪造货币罪的构成要件行为不同质,且侵犯法益具备独立性,不能通过刑法解释将其入罪;伪造数字货币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与侵入系统、非法获取持有相关信息、非法使用行为有别,过度类型化不符合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不宜将上述行为规整为一罪。同时,从货币共识涵摄视角倡导修正的单设论,采取分步走立法路径,实体货币与数字货币共存时,设立伪造数字货币罪,形成与伪造货币罪的二元规制体系;货币共识仅涵摄数字货币时,回归伪造货币罪一元规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