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地理
贸易
新国际分工
区位比较优势
跨国检验
摘要:
贸易和国际分工活动在一定的地理空间内发生,并受到特定的地理环境的制约,然而在长期的贸易与国际分工理论发展中,地理因素的影响常常受到忽视。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近代以来,随着技术进步与交通条件的改善,人们在观念上普遍认为,地理对贸易和新国际分工的影响已经不再重要;二是在研究方法上,传统的贸易与分工理论主要是基于静态的、完全市场竞争的均衡分析,在这一研究框架下,不同国家在地理上的异质性未被充分考虑。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地理因素在传统研究中被忽视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近一、二十年来,随着新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等的发展,地理因素在相关研究中开始重新受到重视,并成为研究的前沿。本论文在总结现有理论发展的基础上,从地理这一新的视角出发,对现代条件下,地理因素在贸易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新国际分工在形成中的地理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地理对贸易增长的影响。在影响机制上,地理因素构成了一国的区位比较优势,影响到了该国进入国际市场的成本,从而对一国对外贸易的表现发挥了作用。本论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相关影响机制在现代条件下仍然显著,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贸易政策只解释了贸易增长21.9%的国别差异,而地理因素解释了贸易增长53.9%的国别差异。在地理区位上接近于国际经济中心、具有临海优势等地理条件的国家,在贸易增长上具有更大的优势。第二,地理对贸易产品质量的影响。传统贸易理论假设产品的同质性,而现实中贸易产品存在质量差异。通过构建包含地理距离与产品质量的异质性贸易模型,本论文提出地理距离影响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机制,即地理距离所产生的贸易成本影响了企业的出口产品决策,创新效率高的企业倾向于向地理距离更远的市场出口高质量产品。本论文发现,在国际层面上,企业出口高质量产品到地理距离更远的市场,而中国企业的出口情况则相反。第三,地理对贸易政策的影响。传统贸易理论将地理视为外生变量,本论文放宽了这一假设,提出在企业层面的市场竞争与政府层面的关税竞争作用下,地理区位因素对一国贸易政策也发挥着一定的影响,其中地理邻近的国家倾向于形成彼此间开放的贸易政策,这个结论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当今区域一体化不断深化的现象。本论文以关税率作为一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代理变量,对样本国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一国的地理区位、临海条件、民族与语言多元化等因素对一国贸易政策的开放程度存在着一定的影响。第四,地理对新国际分工形成的影响。本论文提出,新国际分工在形成中表现出了典型的地理特征,这说明地理因素在新国际分工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影响,本论文将相关影响机理总结为三个效应,即成本效应、协同效应以及锁定效应。具体来讲,新国际分工在生产模式上有分散化的特点,这使得运输成本在新国际分工中成为新的显性成本,同时新国际分工对中间产品在交货及时性和生产协同性上有着更高的要求,这些因素使得跨国公司倾向于在地理邻近的地方组建生产网络。此外,生产要素一旦集聚于初始地理环境较好的地方,则容易形成规模经济优势和生产网络的自我强化功能。第五,地理对新国际分工的影响趋势。本论文的实证研究表明,地理因素不仅影响着新国际分工,这一影响效应还有着增强趋势。分行业的回归结果显示,地理距离影响新国际分工存在着行业差异,随着行业的技术特性的提高,地理距离的影响效应越强。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本论文认为,支持新国际分工的基础已经有所变化,其中要素禀赋的作用开始下降,而区位比较优势的作用正在上升。在政策建议上,本论文指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正面临着全新的内外部环境,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应在顶层设计和具体措施上有新的思路。主要的政策建议有: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制订应有全球地理格局观,重点围绕“一轴两翼”布局开放战略;通过“一带一路”建设,重塑中国的区位比较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中国与相关国家间以及中国内部不同区域间的互联互通;在产业布局时应充分考虑集聚效应以及产业异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