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贸易条件
经常项目
跨期分析
摘要:
传统贸易理论认为贸易条件的改善会扩大净出口,增加经常项目盈余,即H-L-M效应。但是,有统计数据表明,近几十年来一些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但贸易盈余却在不断增加。而中国的对外贸易在过去十年增长迅速,在加入WTO之后,对外贸易的规模更是极速增长;但是,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出口大幅度增加,贸易品的价格出现了进口价格相对于出口价格上升更快的现象,价格贸易条件先升后降,总体趋于恶化,贸易顺差也在不断加剧。经常项目的改善,从赤字转为盈余,最初是由主要出口制成品的我国人民币大幅贬值所致,这样的经常项目的改善始于亚洲金融危机结束后,继而由于政府和中央银行努力维持有竞争力的实际汇率,经常项目继续改善。贸易顺差主要取决于世界对初级商品需求的多数发达国家,这样的经常项目的进一步改善始于2003年。而近几年由于受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低迷的影响,我国的贸易顺差增长速度逐渐放缓,但整体的基数还是很大。随着贸易顺差的逐渐递增,这种经常项目的失衡状况的可持续性遭到了广泛的质疑,而且这种失衡现象也进一步增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风险,因此对经常项目的失衡调整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在面临如此的现状的下,如何在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最大化的争取贸易利益,减少贸易损失,就成为我们现在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对贸易条件和经常项目的变动研究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国内外在对H-L-M效应和经常项目的跨期模型理论分析也日益活跃,从最初莫瑞斯·奥博斯特弗尔德(Maurice Obstfeld)和肯尼斯·罗戈夫(Kenneth Rogoff)关于投资和储蓄的经典的经常项目跨期理论模型,到近几年加入实际汇率、利率和经济增长率等因素的跨期理论模型分析。总之,研究我国贸易条件的经常项目效应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价格贸易条件和经常项目的相关文献研究;其次介绍了价格贸易条件和经常项目的理论模型,即H-L-M效应理论和开放经济的经常项目跨期理论模型;接着分析了中国价格贸易条件和经常项目变动的现状,结果显示,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而贸易顺差也是逐年的增大,虽然近几年有收窄的趋势,但总体基数仍然很大;然后利用开放经济的经常项目跨期分析方法,基于H-L-M效应模型,选取中国1980-2012年的相关数据对中国的实际经济情况进行检验,运用协整检验、VAR模型、脉冲响应分析以及方差分解对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和经常项目的变动进行深入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的现实情况并不符合H-L-M效应,但中国确实存在贸易条件恶化型的增长模式,与此同时,理论模型也显示人民币汇率、利率和经济发展状况也是影响我国经常项目和贸易条件变动的因素之一;最后在对相关的理论结论和实证结论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几点政策建议。 本文的主要特色有,一是实证研究的模型基于哈弗得·鲍克斯(Hafedh Bouakez)的经常项目的跨期理论分析,再结合我国的经济现状进行理论模型的进一步变换和推导,得出符合我国经济现状的跨期分析模型,然后运用中国的相关经济数据,对模型进行进一步的检验和分析,既有对理论模型的论证又有实证研究的结果相辅相成,避免了单一的实证研究缺乏理论基础的弊端;二是将贸易条件和经常项目两个变量进行内生化处理,着重分析二者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使得结论更具有解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