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国际分工
全球价值链分工
贸易条件
制造业
国际分工地位
摘要:
与传统的基于最终产品的国际分工形态相比,目前的国际分工的形式是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际分工。跨国公司作为经济主体,为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在全球配置资源,将产品生产过程所包含的不同价值链工序(环节)拆散后,在全球进行优化配置。相关研究认为全球生产网络形成是战后贸易额以及贸易比重迅速增长的根本原因。全球价值链分工是一把双刃剑,发达国家凭借技术优势位于全球价值链的高端,发展中国家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位于全球价值链低端,不利的国际分工地位使得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配格局中仍处于劣势地位,贸易条件持续恶化。中国凭借劳动力禀赋为基础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对外贸易得以迅猛增长,大量相关研究显示中国已较深程度的融入了全球生产网络并成为“世界加工车间”。只有全球价值链分工贸易条件才能更为准确的反映中国制造业参与新型国际分工的贸易利益,本文试图从贸易条件的视角探析中国外贸繁荣的本质,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的贸易条件如何变化,影响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中国制造业处于怎样的国际分工地位,这些问题均是中国贸易健康发展较为重要的问题。此外本文以发展中国家为理论视角,特别是中国这样一个在国际分工与贸易体系中有重要地位的发展中国家的视角分析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视角,研究了中国国际分工下的贸易条件及其影响因素。首先分别在比较优势框架内和H-O理论框架内理论分析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对贸易国贸易利益、贸易条件及福利的影响。接着用入世后中国制造业2002年-2012年的贸易数据从出口价格的角度测算了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且与代表国家进行了国际比较,并实证分析了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因素。然后基于传统国际分工的最终产品的角度测算了中国制造业2002年-2012年的各种贸易条件并与代表国家进行了国际比较,试图较全面了解中国的贸易条件变化趋势。进一步地,我们对涉及中间品投入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贸易条件进行了深入的实证分析。最后我们试图寻求中国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先从宏观视角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贸易条件影响因素;接着从微观视角用微观企业数据以高技能劳动力为解释变量实证分析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价格的影响因素,宏微观两种视角能更为全面的分析中国制造业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基于前文的分析我们得到如下结论:(1)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有所提高,但整体水平仍偏低。中国制造业环节的国际分工地位呈现上升态势,但整体仍位于国际分工的中低端。国际比较显示:经过多年的追赶中国制造业环节的国际分工地位到2012年低于马来西亚水平,而接近印度的地位。(2)国别比较视角下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贫困化”增长的痛苦。价格贸易条件的国际比较显示:位于国际分工高端地位的发达国家贸易条件表现出改善态势,而低端的中国家表现出恶化态势,可见中国制造业价格贸易不仅在绝对意义上存在恶化,而且相对于发达国家在相对意义上更存在严重恶化。(3)中国非价格因素的大幅度提升弥补了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基于传统国际分工理论下中国各种贸易条件的测算结果显示:2002年-2012年中国制造业大多数行业的价格贸易条件呈现恶化态势,但由于中国制造业出口产量的提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幅度超过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幅度,使得中国制造业的收入贸易条件、单要素贸易条件和双要素贸易条件均呈现改善态势。(4)中国要素因素和技术因素更有助于中国制造业改善国际分工地位。结合中国国际分工地位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劳动生产率和研发水平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有正向影响。因此可以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优化我国要素禀赋和增加对研发的投入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来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外资开放度的系数为正但并不显著,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吸引外资并没能达到预想的提高国内产业竞争力的目的。(5)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贸易条件呈改善态势,但改善幅度相对于贸易发展速度而言非常微小,价值链意义的“贫困化”增长得到支持。虽然利用HS6位码贸易数据测算2002年-2012年制造业大多数行业全球价值链分工贸易条件呈改善态势,但改善幅度对比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而言非常微小,“贫困化增长指标”显示大部分行业在绝大多数年份“贫困化”增长现象比较严重。(6)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是影响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贸易条件的重要因素。结合全球价值链分工贸易条件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一方面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是影响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贸易条件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反映国际技术水平全要素生产率能够促进行业全球价值链分工贸易条件的提高。(7)利用微观企业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高技能劳动力对出口价格有正向影响。利用2004年-2005年中国制造业的微观企业数据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高技能劳动力有助于中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