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国际分工
国际贸易
摘要:
分工理论贯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科技革命的飞速进步、资本的全球化扩张,分工打破民族、地域和国界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水平拓展、纵向延伸。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理论是经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后来的学者不断丰富和发展,最终形成的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的深入和细化。首先,论文阐释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理论的现实缘起和理论渊源。分工在人类社会交往和生产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不同社会形态都存在有关“分工”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和发展前人分工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分工理论。随着工厂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本全球化扩张、国际产业链的形成,分工在世界范围内进行。马克思恩格斯敏锐地洞察当时社会的发展变化,结合社会现实背景对国际分工理论进一步深化。其次,论文归纳概述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分工理论,是系统深入剖析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理论的前提和基础。资本的逐利性促使国际分工产生,国家之间的科技落差使得国际分工呈现出“中心——外围”的基本格局,国际分工的形式逐步由产业间转变到产业内再到产品内。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国际分工,是其借助雇佣劳动、资本扩张以实现榨取剩余价值、满足资本增殖需求的手段。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话语权,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压迫,国际分工自产生就带有不平等、剥削、强制的烙印。再者,论文梳理苏联和中国的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分工理论的论述。经济全球化的核心是建立国际分工体系,国际资源与财富分配的基础是国际分工体系,一个国家在国际财富和资源分配中份额占比的大小将影响该国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进而影响到国家发展、政局稳定。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历届国家领导人都对国际分工理论做出深刻论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理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的世界环境下,深入学习并全面把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理论,探索当下中国如何以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理论为指导,敏锐地把握机遇、积极地应对挑战,是关键且必要的。最后,论文立足于现实,探析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理论对中国的有益启示。当下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以及企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参与度日益提高,相应在国际分工中的话语权持续提升。但在过去,我国凭借资源、劳动力等初级优势嵌入国际价值链,在国际分工体系中长期处于价值链中低端。我国的崛起被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视为威胁,受不合理国际分工秩序掣肘,加之近年来初级优势正逐步消褪,在国际分工中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在国际局势变幻莫测的世况下,中国需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态,积极引领和推动经济全球化,乐观应对挑战、化解风险,坚持在和平、开放、包容、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中参与国际分工,创造并把握机遇。要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质”造再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嵌入国际分工价值链中上游;借助“一带一路”契机,助推中国企业走出去,以市场份额赢得国际分工话语权,在切实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的前提下承担起大国责任,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立公平公正、开放共赢的国际分工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