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水果出口
生存分析
持续时间
非关税措施
异质性
二元边际
摘要:
在国内水果产量持续上升和进口市场规模日益庞大的背景下,当前中国水果产业存在出口量不足且增长极为不稳定的问题。随着国内水果市场逐渐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保障出口的稳定增长是增加果农收入并促进中国水果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从最近的国际贸易领域研究来看,加强现有贸易关系的持续性对维持长期出口稳定增长具有重要作用,而由于目的地需求和成本的不确定性,大多数贸易关系难以维持一段时间,存在频繁的进入与退出现象。同时,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传统关税壁垒对贸易的限制作用逐渐减弱,而兼具灵活性和隐蔽性的非关税措施已成为影响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不像关税壁垒那样能以具体数值的形式出现,国际上的非关税措施通常在相关立法文件中以文本形式出现,且种类繁多,对贸易的影响机制也比较复杂。虽然诸如数量控制措施和价格控制措施等具有典型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的措施会对水果出口产生负向影响,但在产品质量达到相关标准时,SPS措施和TBT措施等关注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问题的技术规范型措施的实施也可能会通过降低消费者信息不对称从需求端促进水果出口。因此,非关税措施对中国水果出口的影响效应是复杂的,这取决于中国水果出口所面临的贸易环境以及自身的产品质量。
基于不完全信息的新新贸易理论认为,贸易关系的生存表现(也称持续性或稳定性)取决于每期固定成本和每期收益的相对变化。而国际贸易领域的研究普遍认为,相对于关税措施通过作用于可变贸易成本来影响贸易,非关税措施更多地通过作用于固定贸易成本来影响贸易。那么,从理论上讲,非关税措施这一典型外部冲击必然会通过影响每期固定成本对中国水果出口生存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识别非关税措施对中国水果出口生存的影响及不同类别措施在不同情况下的影响差异,对于更好地应对全球水果市场未来的挑战,提升出口贸易关系的稳定性,进一步促进出口的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综上,为更好地理解入世以来中国水果出口生存表现,识别异质性非关税措施对其产生的可能影响,进一步为促进中国水果出口的稳定增长提供经验指导,本文试图在对中国水果生产、出口贸易及国际水果市场非关税措施的典型特征进行梳理与总结的基础上,主要进行两部分实证研究,具体为:
第一:中国水果出口的生存分析
为了解中国水果出口贸易关系的稳定性,需要对入世后中国水果出口特征进行生存分析,本部分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其一,对中国水果出口量的变化进行二元边际分解,并对其变化趋势进行描述性分析和考虑所有贸易关系稳定情况下的反现实分析;其二,采用科学、严谨的生存分析法研究中国水果出口的生存特征,同时与意大利、智利、西班牙等全球主要水果出口国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行基于比较优势差异和不同区域市场的分类讨论;其三,基于是否遭遇非关税措施进行生存函数(风险函数)的分组估计,以得出非关税措施对贸易生存影响的来自非参估计的初步预期,并进行不同情况下的分类讨论。
本部分主要研究结论为:2002-2019年中国水果出口量的集约边际在波动中上升,而扩展边际几无变化,说明贸易关系的多样化程度提升不大;通过计算贡献率,中国水果出口量的增长极度依赖于集约边际,而在所有贸易关系稳定的反现实情况下,扩展边际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中国水果出口共有1316个贸易关系和2239个贸易段,其中有42.40%的贸易关系拥有2个及以上的贸易段,平均贸易段长度为5.116年,中位数为2年,有达43.90%的贸易段的长度仅为1年,有达67.04%的贸易段的长度不超过3年,长度超过18年的贸易段占比仅为7.95%;与全球主要水果出口国相比,中国水果出口的贸易段分布不具优势,尤其在维持长期贸易关系方面与其他主要出口国存在差距;中国水果出口的风险率具有明显的负时间依存性,且存在“高出生中断率”现象;相对于其他主要出口国,中国水果出口的风险率整体偏高,贸易关系并不稳定;基于比较优势差异,中国比较优势水果出口的贸易段分布特征和生存函数均优于比较劣势水果,对于不同区域市场,中国水果出口在亚洲市场上的生存表现最好,而在非洲市场上的生存表现最差;分组对比显示,遭遇非关税措施组的生存函数显著低于未遭遇组。
第二:非关税措施对出口生存影响的计量分析
在对非关税措施对中国水果出口生存的影响有了初步预期后,进一步采用合适的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分析。本部分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其一,进行非关税措施、生存分析相关变量对贸易生存影响的基准回归分析、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问题讨论;其二,检验非关税措施对贸易生存的“出生致断”效应;其三,基于不同生存阶段、比较优势差异、不同区域市场及不同产品进行分类讨论;其四,比较不同类别非关税措施对贸易生存的异质性影响,并进行不同情况下的分类讨论;其五,探讨在同一类别下,不同子类别非关税措施对贸易生存的异质性影响。
本部分主要研究结论为:遭遇非关税措施对中国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