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地理因素
技术进步
新国际分工
中间产品贸易
摘要:
二战以后,国际环境产生了新的变化,突出表现为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跨国公司迅速兴起,各国间贸易壁垒逐渐消失,自由贸易成为世界潮流,经济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在此背景下,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模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产业间分工演变为产业内分工,进一步演变为产品内分工。然而,国际贸易和分工在一定的地理空间内展开,并受到特定自然地理条件的约束。在交通条件大为改善、全球一体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不同地理区域之间在贸易和国际分工中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同时存在着显著差异,新国际分工呈现出分散化和区域化的地理特征。这暗含着一个现实:即地理因素和技术进步对新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本文基于地理因素和技术进步两个视角研究新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借鉴Eaton和Kortum(2002)和Chor(2010)等人的模型,并且考虑到不同行业的技术特征,引入技术进步对生产率的影响,构建包含地理因素、技术进步和新国际分工的一般均衡模型。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总结出地理因素对新国际分工存在成本效应、协作效应和锁定效应;技术进步对新国际分工存在分工效应、结构效应和竞争效应。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取2000-2014年43个国家和地区23个行业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实证考察地理因素、技术进步对新国际分工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地理距离仍然是新国际分工开展的重要阻碍因素,并且影响程度不断加强,新国际分工呈现出区域化特征;生产技术的进步、通讯技术的发展促进新国际分工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地理因素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新国际分工呈现出分散化特征;“本土市场效应”在新国际分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规模经济已经成为新国际分工的基础。此外,对于不同技术类别的制造行业,新国际分工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差异。技术水平越高的产业越容易摆脱自然环境的约束,技术进步对不同技术含量的产业的影响呈U型关系。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和我国参与新国际分工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更好地参与新国际分工提供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