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自由贸易区
农产品进口
关税效应
非关税效应
摘要:
21世纪以来WTO的谈判进展缓慢,谈判持续陷入僵局,并且一些国家实行单边的贸易保护主义,导致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威胁。中国作为自由贸易的坚决拥护者,对外贸易形势严峻,国际贸易发展面临挑战,国际贸易规则的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在此背景下,发展区域经济,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成为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内容。据WT0统计,截止2020年8月7日,全球已生效的区域贸易协定达494个,正在谈判的RTA超过200个。中国参与区域贸易协定的起步时间较晚,但是FTA的建设十分迅速,截止2020年8月10日,中国已签协议的FTA达到19个,涉及到26个国家和地区,另有12个处于谈判之中。中国的FTA建设已经从摸索阶段逐步走向成熟。自由贸易区是成员国之间开展贸易合作的重要手段,其中涉及的关税条款和非关税条款有利于降低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成本,促进了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国建立FTA并不仅仅考虑经济利益,它们会对合作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外交等)进行详细评估,因此,在关税可削减幅度较小的背景下,FTA中的非关税条款对贸易的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加入WT0后,农产品贸易发展十分迅速,在农产品进口方面增速尤为明显,自2004年中国的第一个FTA协定开始生效后,中国从FTA伙伴国的农产品进口增速高于总体农产品的增速。显然,由于FTA的建立,中国从FTA伙伴国的农产品进口量显著增加,那么FTA带来的农产品进口的增加是否会对国内农业产生不利影响呢?本文认为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进口农产品的结构,如果进口的农产品与国内产品构成竞争关系,那么进口的过渡增加无疑会挤占国内市场,对相关产业造成不利冲击;但是如果进口的农产品与国内产品构成互补关系,那么其对国内产品的冲击就相对较小,并且可以起到满足居民产品多样化需求的作用。因此,FTA对农产品进口的作用是否因伙伴国的贸易结构有所差异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另外,考虑到与中国建立FTA的国家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那么FTA的关税效应和非关税效应是否因伙伴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有所差异?本文将从以上问题入手,重点考察FTA对中国农产品进口的关税和非关税效应,据此得出结论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第一,归纳已有文献的研究思路,发现其主要按照单个FTA的整体贸易效应,到一国所签署的多个FTA的整体贸易效应,再到将FTA的影响分解为关税和非关税效应的研究。发现国内鲜有文献研究FTA的分解效应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从这一思路出发确定文章的研究框架。第二,归纳了研究自贸区经常参考的理论,为后文奠定基础。第三,分析了中国签署FTA的现状、农产品进口的现状以及中国从FTA伙伴国进口农产品的现状,初步得出FTA使中国农产品进口增加的结论。第四,构建引力模型,分析FTA对农产品进口的贸易效应,接着将FTA的贸易效应分解为关税效应和非关税效应进行研究,然后进行稳健性检验证明了估计结果是稳健的,随后根据农产品贸易结构、伙伴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进口农产品种类的不同,进行了进一步的关税和非关税效应分析。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未来的FTA谈判提供参考。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一,研究对象的创新。本文综合考察了 11个截止2017年中国签署的协议已生效的FTA,避免了仅考察单个FTA而忽略了多个FTA之间的相互影响,并将FTA的效应分解为关税和非关税效应进行分析。第二,多层次、多视角分析了 FTA分解效应对农产品进口的影响。第三,研究结论具有新发现。FTA的关税和非关税条款均对中国的农产品进口具有促进作用,并且互补性农产品、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农产品的非关税效应相对更大,随着世界平均关税的下降,非关税措施的对农产品进口的影响更应当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