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AM真菌
干旱胁迫
文冠果幼苗
光合作用
叶绿素荧光参数
摘要:
【目的】探究丛枝菌根(arbuscularmycorrhizal,AM)真菌对干旱胁迫下文冠果生长和光合生理的影响,为干旱区文冠果的栽培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1年生文冠果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控水试验,设置干旱和接菌2个因素,其中干旱处理设置正常供水(CK)、轻度干旱(T1)、中度干旱(T2)、重度干旱(T3)4个水平,接菌处理设置接种AM真菌(记作AMF)和不接种(记作NM)2个水平,进行完全组合设计,共计8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文冠果幼苗的生物量以及叶片的色素(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类胡萝卜素(Car))含量、光合参数(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最大光化学速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猝灭系数(q P)、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并分析了不同指标间的相关性,利用主成分分析对不同处理文冠果的表现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无论接菌与否,与CK相比,干旱胁迫明显降低了文冠果幼苗的地上部和地下部分鲜质量、干质量。在同一干旱胁迫处理下,AMF处理地上部和地下部鲜、干质量均较NM处理明显增加。无论接菌与否,干旱胁迫对文冠果幼苗叶片的色素含量有明显影响,在相同干旱胁迫处理下,AMF处理的Chl b、Car含量均高于NM处理。无论接菌与否,与CK相比,干旱胁迫处理文冠果幼a、Chl苗叶片的P_n、Tr、Gs和Fv/Fm、ΦPSⅡ、ETR、q P均下降,而NPQ先上升后下降;接种AM真菌可稳定轻度干旱处理的Fv/Fm,以缓解干旱对光系统Ⅱ(PSⅡ)的伤害;干旱40d时,NM处理Ci的变化趋势与AMF处理Ci及P_n、Gs不一致,推测干旱胁迫40d是气孔限制转变为非气孔限制的关键节点。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干鲜质量均与P_n呈极显著正相关,P_n与Fv/Fm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T1+AMF处理得分最高。【结论】干旱胁迫下,AMF处理通过激发文冠果幼苗叶片色素合成、提高净光合速率并减轻光抑制,进而降低干旱对植株的损伤,维持文冠果幼苗正常生长生理活动,其中轻度干旱胁迫下接种AM真菌的文冠果表现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