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双子表面活性剂
蒙脱土
表面张力
插层改性
吸附
摘要:
现代工业技术的稳步发展为我们带来巨大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导致了许多环境问题,人们开始对资源利用和生态平衡大量关注,其中,有机污染废水是目前环境污染治理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吸附技术近年来逐渐成为废水处理的主要方式之一。低成本储量丰富的天然蒙脱土具有良好的理化特性,所以受到高度重视,常作为催化剂的载体或者吸附剂使用。相比于其它传统的表面活性剂,双子型表面活性剂有着更好的物理化学性能并且自身的结构具有可塑性,所以成为了蒙脱土的新型改性剂,可以进一步提升其吸附能力。为了缓解环境压力和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探索被新型改性剂改性的蒙脱土可扩充吸附剂的种类并为实际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所以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从分子结构与物质功能的角度进行考虑,设计合成了含有四羟基的双烷基二乙醇溴化胺功能型双子表面活性剂(m-3-m(OH),m=12,16),资源丰富,制备工艺简单。之后探究了它的物化性能,并以该系列双子表面活性剂作为改性剂改性蒙脱土(Na-Mt)制备了有机蒙脱土(DG-Mt和HG-Mt),表征了其结构特性,研究了它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性能和吸附机理,主要工作如下:1、自制双子表面活性剂m-3-m(OH)的合成及其物化性能的测试。(1)通过两步反应,先以溴代烷、二乙醇胺为原料合成中间体产物m-烷基二乙醇胺(DTA-m),探究了反应的温度、物料配比、反应时间以及相关催化剂的使用对中间体m-烷基二乙醇胺收率的影响,然后将中间体产物DTA-m和1,3-二溴丙烷一起制得m-3-m(OH),并且通过FTIR和HNMR表征结果确立该产品的结构。结果表明,中间体DTA-m最理想的反应条件为:物料配比在n(二乙醇胺)∶n(1-溴代十二烷)=1.3∶1,分5次1h完成加料,温度为81℃,时间20 h,并且添加KCO作为催化缚酸剂。此条件下中间体十二烷基二乙醇胺(DTA-12)和十六烷基二乙醇胺(DTA-16)的最大产率可达89.12%,91.08%。反应物摩尔比为n(DTA-m)∶n(1,3-二溴丙烷)=2.2∶1,反应溶剂为正丙醇,反应温度为98℃,反应时间为48h,制得最终产品12-3-12(OH)和16-3-16(OH),收率分别为36.24%和29.67%。(2)探讨了制得的m-3-m(OH)样品作为表面活性剂的性质。从表面活性、泡沫性能、乳化性能几个方面分析了该系列表面活性剂的物化性能,发现m-3-m(OH)具有优秀的泡沫性能和乳化性能,并且随着疏水碳链的增长其性能更好。疏水链的增加导致m-3-m(OH)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变小,对应的表面张力(γ)也变小,在25℃时,12-3-12(OH)和16-3-16(OH)的cmc值分别为0.39 mmol/L和0.26 mmol/L,对应的γ分别为34.67 m N/m和31.21m N/m。2、有机蒙脱土的制备和表征。以自制的12-3-12(OH)和16-3-16(OH)双子表面活性剂作为改性剂成功的改性蒙脱土,分别得到DG-Mt和HG-Mt。通过FTIR、XRD、TG-DTG、BET、SEM以及水接触角测对改性前的Na-Mt和改性后的DG-Mt和HG-Mt进行表征。发现经过改性后的DG-Mt和HG-Mt相比于改性前的Na-Mt层间距变大,改性剂的用量为1.0CEC时达到饱和,此时层间距不再变大。改性剂在层间呈现出横向排列,假三分子层,石蜡型排列以及假三分子层和石蜡型排列共存的排列聚集形式。改性后的有机蒙脱土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要都要小于改性之前,处于介孔结构,并且由规整平坦的形态转变为松散破损的形态。相比于原始的Na-Mt改性后的蒙脱土的热稳定性变差。接触角测试表明随着改性剂用量的增加蒙脱土的疏水性呈现为先增大后略微下降的情况。3、研究了DG-Mt和HG-Mt对邻苯二酚(CT)的吸附,DG-Mt对甲基橙(MO)和刚果红(CR)的吸附。综合考虑温度、p H、改性剂用量、溶液的初始浓度、吸附剂的用量和成本等各种因素得到理想吸附条件:对CT吸附时,采用0.1 g吸附剂,初始浓度100 mg/L的CT溶液,p H=10,25℃下吸附180 min;对MO和CR吸附时,吸附剂0.04 g,初始浓度100 mg/L的染料溶液,自然p H值,25℃下吸附180min,改性剂用量均为1.0CEC。实验数据表明DG-Mt和HG-Mt对CT、MO和CR的吸附过程都可用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来解释,并且是一个自发吸热的过程。在25℃时,DG-Mt和HG-Mt对CT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69.68 mg/g和132.10 mg/g;DG-Mt对MO和CR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304.89 mg/g和248.14 mg/g。通过与其它吸附剂比较发现邻苯二酚中的羟基,甲基橙和刚果红中的-N=N-键与m-3-m(OH)中的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