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肌张力
拉伸弹性模量
生物力学
膝骨性关节炎
针刀疗法
摘要:
目的:探讨针刀松解腘绳肌对膝骨性关节炎兔膝周肌群生物力学特性(拉伸弹性模量、肌肉表面张力)的影响,为针刀干预屈肌肌群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提供选点依据,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针刀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为针刀疗法临床应用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本实验将28只6月龄新西兰雄兔随机分为4组(针刀组,电针组,空白组及模型组)每组各7只。采用改良后的Videman法左后肢伸直位造模法进行制动,除空白组外,均制动8周,造模成功1周后,针刀组及电针组进行相应干预,针刀组选择半腱半膜肌止点、股二头肌止点以及条索结节处进行治疗,每个操作点操作1-2下,待针下有松动感后出针,每周治疗1次,连续3周。电针组选择曲泉、委阳、内膝眼和外膝眼等穴位进行治疗,每次20min左右,2天治疗1次,连续3周。空白组及模型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干预结束1周后进行结果检测,观察针刀以及电针疗法对膝骨性关节炎兔的治疗效果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异。检测指标包括:使用HE染色进行股二头肌HE染色光镜观察、使用力学拉伸技术股二头肌弹性模量检测、使用肌张力测试仪测试膝周肌群(股直肌、半腱半膜肌、股二头肌、腓肠肌)肌腹与肌肉肌腱移行处表面张力。结果:(1)HE染色光镜观察:股二头肌光镜下HE染色显示,空白组肌纤维排列整齐,肌肉之间间隔较小,细胞核染色均匀,分布在肌纤维外侧。模型组肌纤维排列混乱,肌纤维出现萎缩现象导致彼此之间间隔较大,且有纤维结缔组织产生,细胞核染色不均,且出现核内移现象。针刀组及电针组肌纤维排列比较整齐,大小相对一致,细胞核染色比较均匀,核内移现象较少。针刀组镜下肌纤维形态优于电针组。(2)力学拉伸测试:股二头肌弹性模量结果比较,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针刀组、电针组股二头肌弹性模量均明显升高,其中模型组及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刀组及电针组股二头肌弹性模量明显降低,其中针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电针组比较,针刀组弹性模量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肌肉表面张力测试:①肌腹处力-位移值结果比较,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及电针组股二头肌、半腱半膜肌、股直肌以及腓肠肌处均有降低趋势,其中模型组在半腱半膜肌、股直肌及腓肠肌处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刀组各点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各处出现了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刀组各处出现了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或极显著意义(P<0.05或P<0.01)。与电针组比较,针刀组各处有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或极显著意义(P<0.05或P<0.01)。②肌肉肌腱移行处力-位移值结果比较,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及电针组各处均有降低趋势,其中模型组半腱半膜肌、股直肌、腓肠肌处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刀组各处出现了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在股二头肌以及股直肌处有升高趋势,其中股二头肌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半腱半膜肌及腓肠肌处有降低趋势,其中半腱半膜肌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刀组各处有升高趋势,其中股二头肌、半腱半膜、股直肌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与电针组相比,针刀组各处有升高趋势,其中半腱半膜肌、股直肌、腓肠肌处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刀疗法可以改善股二头肌的病理形态,恢复股二头肌的正常生理功能,针刀组改善程度优于电针组。(2)针刀疗法可以调节股二头肌的弹性模量,改善股二头肌的力学性能,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针刀组力学特性改善程度优于电针组。(3)针刀疗法以及电针疗法可以调节膝周肌群的表面张力,改善膝周肌群张力不平衡的病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