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常用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
问题描述:
关键词: 辽宁 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素质教育 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管理
摘要: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进展情况
摘要: 2005年4月12日,广西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工作会议在钦州市召开。来自全区各市教育局、教科所(教研室)的负责同志和自治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支撑单位的负责同志约80人参加了会议。自治区教育厅郑作广副厅长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师范教育处和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领导出席了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贯彻2005年全国、全区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2005年全区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在会上,自治区教育厅对2002至2004年全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南宁市、钦州市、隆林县分别介绍了课程改革实施的经验。
关键词: 液氮 窄缝 临界热流密度 倾角
摘要: 本文在实验的基础上对窄缝通道中液氮的临界热流密度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针对3个不同长度和间距尺寸的窄缝通道在多方位倾角的情况下进行。实验测量结果显示窄缝的方位倾角和窄缝的间距尺寸对临界热流密度有很大的影响。临界热流密度随窄缝间距尺寸的减小而减小,随着窄缝倾角的变化先增加(0°-90°)后减小(90°-180°),而窄缝长度对临界热流密度的影响作用较为复杂。通常,临界热流密度在倾角为90°时达到最大值。
关键词: 临界热流密度 微通道 实验研究 过冷流动沸腾 蒸汽阻塞 当量直径 质量流速 实验数据 过热蒸汽 过冷度 周期性 关联式 进口 传热 汽泡
摘要: 对当量直径0.5 mm,有效加热长度45.0 mm的微通道进行了临界热流密度的实验研究. 表明临界热流密度随工质质量流速和进口过冷度的增加而增加.基于实验数据给出了临界热流密度与Weber数、进口过冷度的关联式.实验还发现微通道中的临界热流密度现象不同于常规通道. 微通道中临界热流密度的产生是由于微通道的蒸汽阻塞.在达到临界热流密度之前,微通道的流动和传热主要是周期性的过冷流动沸腾,从微通道逸出的汽泡和进入微通道的液体反复交替冲刷微通道.一旦达到临界热流密度,微通道中的流动和传热主要是一个蒸汽周期性逸出的过程.一直持续到过热蒸汽的出现,直到最后整个微通道被过热蒸汽阻塞.
关键词: 上海 徐汇区 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工作总结 学习方式 教师培训
摘要: 新课程实验,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实践中,教师们总结出,新课程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关键词: 高参数 酸碱水洗煤油 传热特性 拟沸腾 临界热流密度
摘要: 本文对酸碱水洗煤油在高热流密度、高流速、高压、小直径圆管条件下进行了试验及理论研究,试验参数为热流密度q=0.8-50 MW/m2、亚临界压力p=2 MPa、超临界压力p=5,15 MPa、质量流速pw=8500-51000 kg/m2·s、圆管内径φ=1.7 mm。通过试验研究,获得了酸碱水洗煤油在亚临界及超临界压力条件下的传热特性、拟沸腾发生的界限条件以及传热恶化时的临界热流密度值及相关影响因素。在对试验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临界热流密度关联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关键词: 课程改革实验区 2004年 学业考试 初中毕业 英语试题分析 总结报告 试题点评 听力理解 知识运用 口语测试 书面表达 阅读理解 典型试题
摘要: 二、试题点评 本部分按听力理解、语言知识运用、间接口语测试、阅读理解以及书面表达五个部分,对2004年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的典型试题进行评析.
关键词: 2005年 工作会议 义务教育 深化发展 稳步推进 广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侧记 发展中心 课程教材 自治区 教育厅 教育处 钦州市 教育局 教研室 副厅长 同志 负责 师范
摘要: 2005年4月12日,广西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工作会议在钦州市召开。来自全区各市教育局、教科所(教研室)的负责同志和自治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支撑单位的负责同志约80人参加了会议。自治区教育厅郑作广副厅长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师范教育处和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领导出席了会议。
关键词: 液氮 沸腾传热 加热丝 强化换热 毛细管 池沸腾传热 实验研究 大空间 管内 临界热流密度
摘要: 文中以直径50μm,长20mm的磷青铜丝作为加热丝和测温元件,采用控制热流密度的方式测量了0°,30°,60°和90°倾角下大空间和玻璃毛细管内液氮的沸腾曲线,分析了毛细管对核态沸腾传热的影响以及管径和倾角对临界热流密度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管径内,毛细管对于核态沸腾传热有明显的强化作用;并存在一最佳管径,可在30°~90°倾角范围内获得最大的CHF值,并且其值高于大空间时的CHF.
关键词: 课程教学 阶段性总结 创造性思维 设计开发 精品课程建设 艺术 高校教学质量 现代信息技术 优质教学资源
摘要: 面对21世纪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建设适合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教学体系和模式,以科学的态度、创新的意识和忘我的精神,突破陈旧的教育方法,从纵深领域探讨艺术设计的教育规律和模式,为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